首先,食盐结晶里面一定含有结晶水分子,当然这个量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食盐(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这不是主要原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饱和溶液里面的溶质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面的溶质在不停分解,而溶液里面多余的溶质也在不停析出,只是任一时刻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不变。如果你仔细称量,会发现底部沉淀的质量约等于原来的沉淀质量和你新加进去实验的质量之和。
首先,溶液有可能不是饱和溶液,所以能够溶解。
如果是饱和溶液,也会有如下情况发生:
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一边食盐会溶解,另一边,水中的两种电离出的离子也会结合生成新的食盐晶体。
达到饱和时,两种过程的速率相同,达到平衡,溶解的食盐总量保持不变,但是固体还是会被溶解,在溶液可能的地方产生新的食盐固体。也就是固体会不断更新,而不是保持不变。
也可能是形成过饱和溶液,就是溶解的食盐量超过了溶解度,也是可能存在的。
可能溶液温度升高,使得溶解度增大
这就和糖块放到饱和的糖水里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