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由简洁而趋拥挤,如《长恨歌》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
《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王安忆的作品最著名是《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典范。
最近,她又写了新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得到文学爱好者的好评。
同时代作家铁凝、王小鹰(已故),梁晓声,陈村。(“老三届”知青这一代)。
第一届(1982年)
魏巍《东方》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莫应丰《将军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古华《芙蓉镇》
第二届(1985年)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李准《黄河东流去》(上,下)
第三届(1988年)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 余小惠《都市风浪》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本届荣誉奖
肖克《浴血罗霄》
徐兴亚《金瓯缺》
第四届(1998年)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四部)
刘斯奋《白门柳》(一、二部)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2000年)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张平《抉择》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2005年)
《张居正》 作者 熊召政
《无字》 作者 张洁
《历史的天空》作者 徐贵祥
《英雄时代》 作者 柳建伟
《东藏记》 作者 宗璞。
(1954~ )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勾沉,纤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同时代作家:铁凝、莫言、余华、王朔、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