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
2025-04-03 10:21:3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早期的作品主要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和感伤,而抗战后的诗作则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这一转变体现在他的作品《实难的岁月》和《我用残损的手学》。此时,戴望舒的诗风从现代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而在形式上并不刻意雕琢。他的诗歌灵感来源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如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他以《雨巷》闻名于中国诗坛,这首诗表现了象征主义轻蔑格律而追求旋律的美学特色,通过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茫的心境。
然而,在《雨巷》问世不久后,戴望舒开始对新诗的音乐成分进行反叛。这种反叛主要是针对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格律。他主张以情绪的消涨为内在韵律的无韵诗的写法,反对用韵和整齐的字句来妨碍诗情。

回答2:

1937年抗战爆发,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决心在敌人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光亮尽一点照明之责。总之,戴望舒后期的诗歌作品已显示出了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

回答3: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作以《元日祝福》、《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呈现出乐观向上的面貌。前后期诗风变异,跟诗人自身遭遇、现实处境不无关系。

回答4:

1938年5月赴香港。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