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城摞城 黄河孕出文化奇观
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两种都堪称世界奇迹的景观同时出现在一座城市。“纵观开封城3000年的发展史,其数度衰沉都与一个‘河’字脱不了关系。”长期在开封从事考古研究的研究员丘刚说。
1.母亲河育出“城摞城”
漫步在开封以北约10公里处著名的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可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高出两岸的地面3米到5米。大堤北边的黄河在奔流,大堤南边的村庄、树木、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连那高大的杨树梢,也比不上大堤高。
据专家介绍,在黄河流域中开封属中下游地区。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河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流速降低,从中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至此便大量沉积下来。到了开封境内,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据统计,每年有3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使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开封河段已逐步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清代的史书中就有如下记载:开封城“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黄河水患威胁历来以下游最为严重,北抵天津,南达江淮,在25万平方公里的扇形大平原上,两千多年间几乎到处都有黄河决溢、改道留下的痕迹,更直接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没于地面下。经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摞城”最下面的城池———魏大梁城如今在地面下10余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10米深左右,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深,金汴京城约6米深,明开封城约5米———6米深,清开封城约3米深。
2.选都开封者缘黄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探究开封“城摞城”奇观形成原因时,专家用一句话来概括开封城千百年来的兴衰,那就是: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据了解,开封作为城市,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城。当时的魏惠王之所以第一个选中开封建都,与该地区距黄河、济水不远,水道四达不无关系。他迁都大梁城不久,就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条鸿沟,导致了大梁城被毁。
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两国曾在大梁城下展开过一场激战。由于久攻不下,秦兵就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水围3个月后繁盛一时的大梁城遂化为一片废墟。这也是开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灭顶之灾”。
从鸿沟演变而来的汴河,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开封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于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一个“河”字,即汴河的缘故。这时的汴河已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一条大通道,从而给开封带来空前的繁荣。
3.伤毁开封者亦黄河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这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人们普遍认为,因为黄河泛滥,才使得这一座座古城被黄河的泥沙无情淹没。但在逐步揭开开封地下“城摞城”现象的过程中,有关专家纠正了这一认识。
据开封市文物处处长丘刚介绍,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离开封数百里。它虽然不断决溢泛滥,但对开封并无直接影响。黄河真正开始威胁开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黄河向南大改道以后。
此后的1000多年间,黄河决口300多次,其中大水进城的就有7次。史载,1305年黄河决口,把开封城淹没殆尽。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军,明军掘黄河堤,“城从内皆巨浸,所见者钟鼓两楼、群藩殿脊、相国寺顶、周邸子城而已。”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37万人仅存2万余人,开封城元气大伤。
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作为一代雄城的北宋东京城(故址)逐渐完全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正是黄河的缘故,开封从国都衰落到后来成为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然而,也正因为黄河的泥沙“大被”,东京城等才得以免遭更多的兵火风沙摧残而较完整地保存给今人一份丰厚文化遗产。每念及此,不少专家学者常常感叹:毁也黄河,功也黄河。
■专家评说
历史地理专家朱士光教授:
开封城是一部王朝更替史
开封“城摞城”奇观的神秘面纱正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被层层撩开,随之呈现出来的这一独特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显得异常激动:“城摞城”现象在文献中早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考古材料证明,如果没有考古工作的手段更新,很难像今天这样将“城摞城”遗迹揭示得如此清楚和准确。
他说,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独特水文特性,黄河流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邑遭受了与开封城同样的命运,但开封是七朝古都,像它这样叠压得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朱士光教授还对“城摞城”现象的学术研究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层层叠压起来的5座城池,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2000多年的古代城市变迁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座开封城,也是一部王朝更替史。开封市研究员丘刚:
“城摞城”浓缩沿黄城市兴衰
对于20年来一直在古都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封市文物处处长、研究员丘刚来说,“城摞城”现象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在中国古代沿黄城市的兴起、发展、衰亡,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影响力,都生动、具体地浓缩在了“城摞城”中。从另外的意义上说,“城摞城”对于研究黄河的泛滥、泥沙的淤积和灾变现象等等,都提供了大量材料。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程民生:
开封是顽强向上的代表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说,6座开封城像塔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代到现在的2000多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这是顽强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程民生还说,开封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都城魏大梁城,曾被整体淹没,它应该比现在发现的东京城保存得更为完整,如果有一天能借助更加先进的考古手段将其找到,那么“城摞城”现象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性会更加突显。
《京华时报》 (2002年2月8日第A09版)
听了这些,感觉开封真是不一般啊!
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两种都堪称世界奇迹的景观同时出现在一座城市。“纵观开封城3000年的发展史。
漫步在开封以北约10公里处著名的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可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高出两岸的地面3米到5米。大堤北边的黄河在奔流,大堤南边的村庄、树木、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连那高大的杨树梢,也比不上大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