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代十国时期丞相冯道的介绍

冯道的具体评价说说,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对他的看法
2024-12-03 18:49: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冯道一生,历五朝事11主,这在推崇忠诚不贰传统观念的中国人看来,简直太过分了,简直就是耻辱。宋人欧阳修作《新五代史》,曾痛斥冯道这种不义之徒:

  “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也就是说,国家之亡,就亡在冯道这样无耻的大臣身上。欧阳修还举了一篇五代时的小说中的故事,作为反例:一位李姓妇人,其夫死在官任上,她于是带着儿子捧着丈夫的骨灰返乡。过开封住店,店老板见她形迹可疑不让住,而李妇偏不肯走,争执之下,店老板扯她的手拉到街上。李妇觉得“被淫”,深以不能守节为耻,就当街将自己的那只手臂剁了下来。欧阳修叹曰:“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欧阳修是一代文章大家,他已把丑话说在前面,后人也就不好反驳了。久而久之,冯道竟成为历史上反复无常、趋炎附势、寡廉鲜耻一类小人的代表。照欧阳修的意思,冯道应该向李妇学习,国家一改变颜色,就得自己把自己给砍了
冯道曾臣事辽太宗耶律德光,按中国人历来的说法也就是当了汉奸。辽灭后晋,冯道来朝,耶律德光问:“你怎么也来了?”冯答:“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又问:“你是什么老头?”冯答:“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头。”如此装痴卖傻,逗得耶律德光大乐,于是封为太傅,位列三公。

  冯道只是卖傻,而非真傻。在自贬以求全求宠上,他可以说是无耻。但问起国计民生的大事来,他可是一点也不傻。耶律德光问:“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答:“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冯道一言,使契丹改变了夷灭汉人的初衷,救了无数无辜的百姓。

  我不能断定,冯道是为了拯救中原百姓才去当“汗奸”的。但冯道为政的贤明清正,却是连鄙视其人格的欧阳修也不得不秉笔直书的。欧阳修不愧为大文章家,一是一二是二,分得清清楚楚。要是到了别人手里,除了指他脑后有反骨外,怕是再指不出什么来了。殊不知反骨也是一骨。

  冯道家世耕读,从幼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恶食,唯以吟讽为事。当官以后,为人刻苦自励,生活淡泊,曾住在茅庵中,与随从人员共用瓢勺碗盏,一个锅里吃饭。父死归乡丁忧,他亲自耕田砍柴,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这样体察民情,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后唐明宗问他治术,他说:“陛下以至德承天,当日甚一日以答天心?”又问农事,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接着背了一首唐诗给明宗听:“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天下君,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听得眼睛一亮,说此诗甚好,叫身边的秘书录下来,经常念诵自省。

  对君王如此,对下面的人如何呢�一次,一个军士跑到衙门前指名辱骂冯道,冯道听了说:“他肯定是醉了!”叫人把他请进来,好酒好菜招待了一番。那时冯道第一次为官的后唐还没有亡,也就是说,他还从未当过贰臣、汉奸、叛徒,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被当街辱骂的,那军士多半是无理取闹。冯道不恼,还请人家吃喝,尽欢而散,中国历史上恐怕难得再找到几个这样有风度的大官了。他的贤名,外国人也佩服和敬重。后晋时他出使契丹,契丹主准备亲自到京郊迎接他,有人告“天子无亲迎宰相之理”,乃罢。天子为什么要郊迎宰相?而且是“上国”的天子,郊迎“儿皇帝”石敬瑭的宰相?原因就是两个字:服了。

  文天祥至死不反,是中国人的自豪;冯道反来反去,却是中国老百姓的大幸。事实上,反来反去的是迭次更替的朝廷,是世事和政局;他冯道倒是以不变应万变。谁来做皇帝他都欢迎,都乐于为之办事,并以其德高望重给最高当局尽可能以善的影响,让民众休养生息,使动荡混乱的社会尽可能维系一种更深沉的秩序和安定,维系这个民族细若游丝的命脉。没有人说他是英雄,他手无缚鸡之力,无法镇压反叛的军阀或御敌于国门之外;他只有等你们来了,笑眯眯地迎上前去,让你们喜欢他,尊重他,把权力交给他,他再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乱中求治。

  冯道,瀛州景城人,字可道。“道可道,非常道。”冯道之可道,就是非常道。
 

回答2:

 冯道(882-954),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时任太师。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

回答3:

冯道可谓是官场上的高手,是玩弄权术的祖师爷,他能在四代中担任高官,不得不佩服他的处世为人。契丹没有灭中国,还多亏了他的几句话,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回答4:

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附近)人,历任後唐、後晋、後汉、後周和契丹的辅佐大臣。冯道最早事幽州刘守光,为其参军。及刘守光败,由宦官张承业以文学推荐给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掌书记。後唐庄宗李存勗即位,拜冯道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明宗时,冯道为端明殿学,任宰相多年。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又相愍帝。不久潞王李从珂反於凤翔,愍帝出奔,冯道遂率百官迎潞王入京,是为废帝,冯道亦为宰相。後晋灭唐,冯道又事晋,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由於後晋废了枢密使,因此权归中书,故一切大小政事,皆由冯道处理。石敬瑭死後,冯道又为出帝石重贵之宰相。契丹灭晋,冯道事契丹为太傅,跟从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後汉立,乃归汉,以太师奉朝请。周灭汉,又事周,拜为太师兼中书令。故《新五代史》称其为「事四姓十君」。冯道为人刻苦俭约,曾为後唐明宗诵聂夷中〈田家诗〉,使其瞭解民间疾苦。冯道曾於後唐长兴三年,奏请朝廷刊刻九经印卖,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历时十九年才得以完成,其成事实与冯道的努力分不开。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以事「四姓十君」为荣。这与他事君很少谏诤、奉迎上意,不无关系,死年七十三岁。

回答5:

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