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并不是唐僧。
地藏菩萨之梵文名“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kṣiti”(乞叉底)有大地之意,“garbha”(檗婆)有胎藏或含藏之意,故云“地藏”。其梵文名字原无“王”字,或为尊称而加。
地藏菩萨(梵语:क्षितिगर्भ Kṣitigarbha),佛教菩萨之一,音译为“乞叉底蘗婆”,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而得名。
又因其发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幽冥教主。亦被尊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扩展资料:
塑化形象
地藏菩萨原可以成佛,但见地狱里有无量受苦的众生,不忍离去,留在地狱,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亦有如来造像者。
早期的地藏形象是在家菩萨装束,相貌如天人,装扮华丽,慈祥庄严(可见于敦煌、龙门石窟),为在家相,通常头戴宝冠,著在家居士服饰,庄严璎珞。
唐代以后,由于金乔觉传说,地藏菩萨形像由华丽的天人形像变为沙门、比丘形象。今日地藏菩萨的佛像,最流行出家相,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一手持宝珠,一手握锡杖;亦有持莲花与明珠者。
地藏菩萨不是唐僧,地藏也称地藏王菩萨,原为印度人形象,在唐朝时有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至九华山修行,留下了许多的修行记录和事迹,当其死后人们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随后九华山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塑像也按照金乔觉的形象塑造,因此地藏才形成普通僧人形象,是有点像唐僧,但是并不是。
地藏菩萨不是唐玄奘。玄奘大师是出家人,而地藏菩萨显的也是出家相,所以看起来才蛮像。比如观音菩萨显的是在家女相。其实佛菩萨不分在家出家,也不分男相女相,都是随机应化的。
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