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阔叶树木屑78%,米糠(或麦麸)20%(或麦麸、米糠各10%),蔗糖1%,碳酸钙1%。
(2)阔叶树木屑(或经石灰处理的松木屑)40%,棉籽壳38%,麦麸15%,玉米粉3%,菜饼粉2%,蔗糖1%,石膏1%。
(3)阔叶树木屑(或甘蔗渣)68%,米糠30%,碳酸钙1%,蔗糖1%(用甘蔗渣时可不加糖)。
(4)棉籽壳78%,麦麸20%,碳酸钙2%。
(5)棉籽壳44%,阔叶树木屑50%,玉米粉5%,石灰粉1%。
(6)棉籽壳84%,麦麸10%,尿素1%,玉米粉1%,黄豆粉1%,石膏1%,过磷酸钙1%,蔗糖1%。
(7)棉籽壳34%,甘蔗渣34%,麦麸(米糠)30%,碳酸钙2%。
(8)甘蔗渣78%,麦麸20%,石膏1%,过磷酸钙1%。
(9)甘蔗渣39%,阔叶树木屑39%,麦麸20%,石膏1%,过磷酸钙1%。
(10)玉米粉40%,阔叶树木屑38%,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
以上培养基调含水量为65%左右,pH自然。按常规方法灭菌备用。
原种培养基也可采用谷粒菌种,其配方及制作方法如下:
1.麦粒培养基 精选小麦适量,另加石膏1.5%,碳酸钙0.5%(或碳酸钙1%~3%,氧化钙1%~1.5%)。先将小麦用清水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或0.5%石灰水浸泡。浸泡时间随水温而定,水温在20℃以上时,浸泡14小时左右;在15℃以下时,可延长到20小时左右。然后在水中煮沸15~20分钟,以麦粒熟而不烂,手压有弹性、无破粒、无淀粉渗出为适宜。将麦粒捞出,用清水淋洗至常温,沥干多余水分,摊放在干净水泥地面或薄膜上,待麦粒表面水分稍加晾干,拌入石膏粉和碳酸钙。含水量50%~55%。每瓶装量按干重计约200克。麦粒菌种只适用高压灭菌,在0.2~0.25兆帕压力下维持1.5~2小时。灭菌后趁热拍瓶,使麦粒松散。
2.稻谷培养基 稻谷适量,石膏粉2%。选上年晚稻,在烈日下暴晒1天,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加有0.1%多菌灵与 1%食盐水溶液中浸泡,液面高出稻谷2厘米。浸泡时间夏季30~35小时,秋季35~40小时,以谷壳不破裂而米粒完全湿润为宜。捞出沥干表面水分,拌入石膏粉。为防止谷粒过湿,先在瓶底装入2厘米厚棉壳,再装谷粒,在0.2兆帕压力下灭菌1.5~2小时。
3.黍粒培养基 黍子(或糜子)适量,另加蔗糖、石膏粉各1%。黍子(或糜子)颗粒较小(千粒重仅2.6~2.8克),用40℃温水浸泡5~10小时,开锅后煮沸8分钟左右,至颗料膨大,有45%~60%破肚为适宜,含水量约45%。沥干,加入蔗糖、石膏粉拌匀,在0.15~0.2兆帕压力下灭菌1.5小时,冷却到60~70℃时将黍粒摇散。适用于原种生产,培养好的菌种应在3~7天用完,在4℃低温下保藏期不要超过15天。
4.玉米粒培养基 玉米适量,另加碳酸钙2%。选籽粒饱满、无破损玉米粒,用清水浸泡15~20小时,使其充分吸水,然后煮沸15~20分钟,至玉米粒变软膨大为适宜。捞起,控干水分,拌入碳酸钙后装瓶。用于培育原种,在室温下可保存3~4个月,效果比麦粒菌种好。
5.谷粒合成培养基 在所用谷物中添加一定量的木屑、棉籽壳、麦麸或米糠等,可改善谷粒培养基的透气性,防止粘结,并降低生产成本。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据有关资料介绍,用配方(5)培养杨树菇原种质量最好。
(1)小麦85%,木屑10%,米糠(麦麸)3%,石膏1.5%,食盐0.5%。
(2)小麦88%,棉籽壳10%,石膏1.5%,食盐0.5%。
(3)小麦84%,砻糖10%,麦麸3%,石膏1.5%,食盐1.5%。
(4)小麦48%,木屑29%,麦麸19%,碳酸钙1%,石膏3%。
(5)玉米粒90%,玉米粉2%,麦麸5%,葡萄糖1%,过磷酸钙1%,石膏1%。
制作时,先将谷物煮熟,再与其他原料混匀,装瓶,灭菌备用。
接种按常规方法进行无菌操作。每支母种可接种4~5瓶原种,每瓶原种可接种40~50瓶(袋)栽培种。
接种好的原种和栽培种在23~27℃,相对湿度65%左右的避光条件下培养,一般经30天左右即可在瓶(袋)内长满。夏季培养菌种,要特别注意通风排潮,防止污染。
菌种满瓶后10天内使用较好,超过15天开始老化,超过30天不宜使用。
广东练明忠等(1991)对杨树菇在液体培养基的生长及甘蔗渣栽培进行了试验:斜面或平板培养基采用PDA;木屑试管培养基采用木屑为主,添加少量糖、酵母粉和一些微量元素。母种培养20~25天后,按每支试管接5瓶的量进行摇瓶培养,摇床转速控制在95~100转/分,振幅8厘米,培养温度25℃左右,培养时间3~5天。其培养液具特别奶香味,菌液呈稀糊状,菌丝呈浓密茸毛状。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液体菌种在以甘蔗渣为主料的培养基上栽培,萌发点多,菌丝浓密,栽培周期短,有利于集约化栽培。其菌液特有的奶香味浓和蛋白质等含量高的特点对食品深加工有其极为重要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