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这一变革,应该采取激进的革命方式还是走一条温和的改革道路?

2025-02-22 09:44: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把它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而对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也是错误的.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回答2:

好古董的历史课题了!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考试总考这道题.想不到,今天在知道里又遇到了!如老友重缝!我也凑个热闹!!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功绩、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后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但终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另外: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由此,你应该可以看出: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中的变革是应该走一条温和的改革道路,还是应该走一条激进的革命道路了吧?

前两次,一次是地主阶级内部自身的变革,一次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变革,都是很温和,但是都以失败告终了!后两次,一次是资产阶级中的革命派发动的,一次是无产阶级发动,都是以激进的武装革命为手段的.虽然,第一次最后也算是失败了,但毕竟还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使中国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意义要远远大于前两次的温和变革哦!!第二次的无产阶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武装革命的结果,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建立和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了!!

你说近代中国该选择哪条道路呢?

回答3:

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说,中国革命的道路是走入了“误区”。中国不应该革命,不应该建立新中国。这本是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既成的历史事实,历史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已经回答了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但是有些同志认为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近代文明,按晚清推行新政的路发展下去,中国可以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也就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走下去也可以走上富强的道路。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是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殖民地呢?这个问题其实历史早巳作了回答。从经济上讲,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了,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正常充分的发展,据统计,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年是4.9%,到1936年是10.8%,到1949年也不过17%,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是很微弱的。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1894年为60.7%,1920年为70.4%,1939年为78.4%,这就表明绝大部分资本在外国人手上。在外国资本的压力下,民族资本无力与其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和被兼并的命运。这些事实都说明,那些认为列强是帮助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不反帝国主义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论断:没有独立、自主、民主、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系在一起的。不搞民主革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某些文章在美化帝国主义、否定反帝斗争、美化本国的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同时,否定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革命。把一场伟大的革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人的激进主义的思想,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革命不是由谁主观制造出来的,而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没有革命的条件,革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也制造不出革命来;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一直处在热气腾腾的革命大震荡中,这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想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的,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革命.都是在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和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是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如此,这些革命都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而适应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现代的中国革命,可以说是被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逼迫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试想过采取温和的改良的方法来推进中国的革命。比如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建议变法自强;李大钊一度认为共和政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对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民国应该采取补台的态度;毛泽东在“五四”时期也主张过实行“呼声革命”,希望以渐进的非暴力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的发展。只有当他们看清了反动统治的冥顽,痛感不革命社会无法进步、人民就无法生存的时候,他们才毅然举起了革命的旗帜。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开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逼出来的;从抗日战争的胜利到开展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蒋介石破坏和平发动内战逼出来的。革命和改良究竟哪一种好不能抽象地论断,在——个国家的近代变革中,究竟是采取革命的方式还是改良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情,革命和改良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当一个国家内部需要革命而革命的条件已经具备时,在这种情况下鼓吹改良就不足为取,应该给予批评。就中国而言,改良的道路都是失败的,是走不通的。历史的事实是:只有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才能建立我们的新中国。

回答4:

在中国,历史以来,温和的改革很少能够成功,特别是近代,更要采取激烈手段才能变革社会.
就如俾斯麦说的:吵吵嚷嚷没有用,只有铁血的实力才能富强.新中国的建立及以后,就是激烈的变革手段.

回答5:

温柔的方式铲除不了顽固的封建势力,唯有革命才能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