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秦始皇统一后用小篆),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古代的秤是一斤十六两,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叫作“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纯洁,不能昧着良心。
相传,秤杆上刻的秤星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的,前六颗代表南斗六星,象征四方和上下;再往后数七颗则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用秤者立于天地间,心要中立,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样公正不偏颇。
秤杆的尾端是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要诚实信用、不欺骗,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无禄,缺三两折寿。另外,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作“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
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只是衡量物重,更是用来度量人心。无论是做秤、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因此,杆秤称的不仅是良心,还称出人的诚信、正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斤十六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莫错定盘星
古代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与古代的衡器有关。早期称重量的器具不是后来有秤砣、秤杆上有星的样子,只是在一根立柱上装上一根横杆,像一架简单的天平,将需要平均分为两份的东西(如粮食)分别挂在横杆的两端,横杆平了,表示两边的东西重量相等。其中的一份可以再次平分,依次分下去,直至“1”为止。那么,只有2的N次方的数才适合平分。比较合适的数,就是16、8了。古人很早就采用十六两制,至少战国时期的赵、魏、韩就有钧、斤、两、铢等重量单位,1 钧=30 斤,1斤=16两,1两=24铢。
我们今天使用的“两”字,其本义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看象形字“两”,古文是这样的:
《说文解字》解释为“平分”之意。
度量衡制,都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在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制”必须符合那个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如今的秤,不再是“平分”那种类似天平的简单工具,为了便于现代数学、统计学计算,新中国于1959年改为十两制。
关于十六两制的来历还有很多传说。如,传说是秦代丞相按始皇帝旨意“天下公平”四个字共十六画制定的;有认为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范蠡,根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正好十六确定的,据说缺一两折福,短二两少禄,少三两就折寿;有说根据一年四季乘以四方得出的。
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批示:“天下公平”。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
秦朝制定斤两的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批示“天下公平”李斯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
大约在汉代之前就已诞生。《前汉律历志》载:“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 创制者是根据一年四季(即四时)乘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即四方)得到十六,用作一斤的足两数,表明了古人尊崇天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