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请问高中作文的中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作用

2025-02-22 09:30:3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鉴赏题神器之一:修辞手法 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EhTDtbp2HPrQ8IvvJ3SdQ

提取码: qcik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回答2:

一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二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 、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 “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 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三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 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一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二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三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⑵描写顺序
  ① 远-中-近;
  ② 景-情;
  ③ 时空顺序;
  ④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为“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⑤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⑶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⑷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
  ① 侧面烘托。
  ①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③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
  ⑸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⑴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
  ⑵以曲笔抒写胸臆,即间接抒情——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四语言风格:
  ⑴平淡而有味 ⑵清新自然 ⑶质朴通俗(明浅如话) ⑷俗语俚词入诗,通俗凝练 ⑸冷峻 ⑹镂金错采。⑺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⑻清丽 ⑼隽永……
  【说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可按此法从诗歌鉴赏题中归纳出其它特点。分析具体诗词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考题要求选择以上 。

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 我今年也高考 兄弟加油

回答3: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