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2024-11-22 17:22:2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在19及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

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

在18世纪在欧洲经典的非民族国家包括多民族的帝国如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欧洲东部的俄罗斯帝国和欧洲东南部的奥斯曼帝国以及众多小的、今天被看作亚民族的国家。

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

扩展资料

欧洲在19世纪一些这些国家被民族主义运动推翻。一些老的民族国家如英国和法国似乎是在19世纪前通过结合周边的小国家形成的。

位于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和昔日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分裂。俄罗斯帝国在漫长的苏俄内战后成为苏联。

一些小国家幸存了,比如列支敦士登、安道尔、摩纳哥和圣马力诺,今天的梵蒂冈是1929年通过意大利与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签署的拉特兰条约产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国家

回答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 英国:1588年,英国在海战中击败了称雄一世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这是英国国内政治趋于稳定从而第一次向外部世界显示了自己的潜力的标志。1603年,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联合,取得了政治上的进一步统一。
由于国内政治上的原因(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在17世纪上半期无暇太多地顾及欧洲大陆上的事务。然而英国国内宗教信仰上的认同及政治上的统一,与欧洲大陆尤其是与哈布斯堡王室保持距离已经使英国以独立的姿态跻身于欧洲政治之中。
英国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上半期始终将欧洲强国西班牙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伊丽莎白一世已经意识到在强敌西班牙面前,法国的没落即意味着英格兰的噩运。英国对欧洲大陆上的纷争始终是密切关注的。
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已越来越显示了自己作为未来海洋大国的潜力。并已经使西班牙感到恐惧。

2 法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整体上说法国已基本达成政治统一。全国奉行天主教,但是,法国国内的胡格诺教派对法国统治者来说是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
亨利四世(1589—1610)登上王位以后,法国开始在与哈布斯堡王室的逗中扩张自己的大国地位。他努力安定国内矛盾,安抚胡格诺教徒,将打击哈布斯堡王室作为法国的主要目标。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继他之后真正控制了法国政局的是担任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宰相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他的政治宗旨是:摧毁胡格诺教派的反对势力;贬低贵族与教士阶层的地位;增强王权;让法国王室的威信名扬四方。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在对外关系中,黎塞留继承了亨利四世的政策,即全力打击哈布斯堡王室。黎塞留于1640年去世,他的继承人马扎林继续了法国这一既定政策,在三十年战争结束时巩固了法国的大国地位。

3 德意志与哈布斯堡王室:16世纪与世纪交替之际,地处欧洲中部的德意志还远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向神圣罗马帝国提出挑战以后,德意志被宗教改革的浪潮分成了许多小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5)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嫡传。他曾企图镇压路德派教徒在德意志的反对势力,最终失败。1555年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使德意志境内的宗教纷争暂告段落。新教与与天主教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查理五世亦宣告引退。
1576年哈布斯堡王室的鲁道夫二世任神圣罗马皇帝。仿效查理五世镇压德意志信奉新教的诸侯,引起了新教诸侯反抗,这种反抗发展到17世纪初已使新教诸侯连为同盟一体。
17世纪初,当时德意志的形势是:一方面新教诸侯要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哈布斯堡王室决一雌雄;而另一方面,周边各国也想利用欧洲腹地这一政治分散,争斗不已的局面来打击神圣罗马帝国,扩展自身的力量。

4 瑞典、荷兰、西班牙与意大利
16世纪中期以后,瑞典在波罗的海崛起,1611年,有“北方之狮”之称的古斯塔夫 阿道尔夫二世成为瑞典国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最卓有成效的改革是在军事方面,在他的领导下,瑞典军队的战斗能力与素质在当时的欧洲堪称一流。在17世纪初,它的主要敌人仍是企图称霸全欧的哈布斯堡王室,这个最主要的矛盾使瑞典积极地介入了三十年战争。
荷兰原属尼德兰,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到16世纪后期才摆脱了哈布斯堡王室成立了独立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与显示的利益,荷兰在欧洲政治中站在支持新教同盟反对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方。
17世纪初,西班牙已经结束了它的鼎盛时期。1588年,它的无敌舰队在与英国海战中惨败,敲响了他的海上霸主计划的丧钟。除了如孪生兄弟一般的奥地利与哈布斯堡王室的支持之外,西班牙面临着几乎所有的欧洲主要国家的敌视与挑战。
17世纪初的西班牙已走进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地之中,连年的战争消耗使西班牙国库入不敷出。在欧洲近代史上,西班牙的衰落是相对另一批国家如法国、英国的兴起而言的。
意大利在17世纪初也处于政治上极不统一的一盘散沙状况。正像影响了欧洲政治几百年的马基雅维利理论诞生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一样,意大利的外交家们很早就提出了近代外交的理论。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近代欧洲外交起了促进的作用。

5 波兰与俄国:17世纪初,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是东欧斯拉夫民族中最重要的国家,波兰王权软弱,经济落后。他们拥护罗马教皇,反对新教。在对外关系上,波兰始终与莫斯科公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敌。
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削弱了波兰的地位,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时,波兰在欧洲政治中的地位更下降了。
波兰将它的战略重心放在东南方对付莫斯科公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无暇顾及北方,这给波兰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除了瑞典的胜利之外,在波兰的西侧还巩固了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王室在普鲁士的地位。波兰的衰落与周边强国的兴起在17世纪中已初见端倪。
1613年,米哈伊尔 费尔罗维奇就任俄国沙皇,当时的俄国远离欧洲中心,经济落后,西部的波兰与瑞典这两个大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南部则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牵制。
俄国希望联英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而英国则关心它的商业利益。
总之,17世纪初的俄国在欧洲政治中还出于边缘地位。它的真正崛起并加入欧洲大国行列是在17世纪后期彼得大帝即位以后。

回答3:

十七世纪(1618-1648)在欧洲大陆发生的一场战争,战争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了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1618年以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国分裂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新教阵营主张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对于其的干涉。而哈布斯堡王室支持旧教(罗马天主教)阵营,对新教阵营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其服从。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1618年两大阵营燃起战火。而德意志周边的大国也先后介入此次战争,试图借此机会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权威,丹麦、瑞典和法国先后以不同名义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哈布斯堡王室在德意志及欧洲大陆的影响力被削弱。
1648年,参战各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和约确定了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地位,各诸侯国均享受宣战权和停战权,神圣罗马帝国无权干涉各诸侯国内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确定了外交关系中的主权原则,开启了利用国际会议和平解决争端的先河。和约签订后,常驻外交使节观念被广大欧洲国家所接受,因此该和约的签订成为了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回答4:

  1 英国:1588年,英国在海战中击败了称雄一世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这是英国国内政治趋于稳定从而第一次向外部世界显示了自己的潜力的标志。1603年,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联合,取得了政治上的进一步统一。
  由于国内政治上的原因(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在17世纪上半期无暇太多地顾及欧洲大陆上的事务。然而英国国内宗教信仰上的认同及政治上的统一,与欧洲大陆尤其是与哈布斯堡王室保持距离已经使英国以独立的姿态跻身于欧洲政治之中。
  英国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上半期始终将欧洲强国西班牙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伊丽莎白一世已经意识到在强敌西班牙面前,法国的没落即意味着英格兰的噩运。英国对欧洲大陆上的纷争始终是密切关注的。
  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已越来越显示了自己作为未来海洋大国的潜力。并已经使西班牙感到恐惧。

  2 法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整体上说法国已基本达成政治统一。全国奉行天主教,但是,法国国内的胡格诺教派对法国统治者来说是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
  亨利四世(1589—1610)登上王位以后,法国开始在与哈布斯堡王室的逗中扩张自己的大国地位。他努力安定国内矛盾,安抚胡格诺教徒,将打击哈布斯堡王室作为法国的主要目标。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继他之后真正控制了法国政局的是担任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宰相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他的政治宗旨是:摧毁胡格诺教派的反对势力;贬低贵族与教士阶层的地位;增强王权;让法国王室的威信名扬四方。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在对外关系中,黎塞留继承了亨利四世的政策,即全力打击哈布斯堡王室。黎塞留于1640年去世,他的继承人马扎林继续了法国这一既定政策,在三十年战争结束时巩固了法国的大国地位。

  3 德意志与哈布斯堡王室:16世纪与世纪交替之际,地处欧洲中部的德意志还远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向神圣罗马帝国提出挑战以后,德意志被宗教改革的浪潮分成了许多小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5)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嫡传。他曾企图镇压路德派教徒在德意志的反对势力,最终失败。1555年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使德意志境内的宗教纷争暂告段落。新教与与天主教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查理五世亦宣告引退。
  1576年哈布斯堡王室的鲁道夫二世任神圣罗马皇帝。仿效查理五世镇压德意志信奉新教的诸侯,引起了新教诸侯反抗,这种反抗发展到17世纪初已使新教诸侯连为同盟一体。
  17世纪初,当时德意志的形势是:一方面新教诸侯要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哈布斯堡王室决一雌雄;而另一方面,周边各国也想利用欧洲腹地这一政治分散,争斗不已的局面来打击神圣罗马帝国,扩展自身的力量。

  4 瑞典、荷兰、西班牙与意大利
  16世纪中期以后,瑞典在波罗的海崛起,1611年,有“北方之狮”之称的古斯塔夫 阿道尔夫二世成为瑞典国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最卓有成效的改革是在军事方面,在他的领导下,瑞典军队的战斗能力与素质在当时的欧洲堪称一流。在17世纪初,它的主要敌人仍是企图称霸全欧的哈布斯堡王室,这个最主要的矛盾使瑞典积极地介入了三十年战争。
  荷兰原属尼德兰,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到16世纪后期才摆脱了哈布斯堡王室成立了独立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与显示的利益,荷兰在欧洲政治中站在支持新教同盟反对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方。
  17世纪初,西班牙已经结束了它的鼎盛时期。1588年,它的无敌舰队在与英国海战中惨败,敲响了他的海上霸主计划的丧钟。除了如孪生兄弟一般的奥地利与哈布斯堡王室的支持之外,西班牙面临着几乎所有的欧洲主要国家的敌视与挑战。
  17世纪初的西班牙已走进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地之中,连年的战争消耗使西班牙国库入不敷出。在欧洲近代史上,西班牙的衰落是相对另一批国家如法国、英国的兴起而言的。
  意大利在17世纪初也处于政治上极不统一的一盘散沙状况。正像影响了欧洲政治几百年的马基雅维利理论诞生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一样,意大利的外交家们很早就提出了近代外交的理论。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近代欧洲外交起了促进的作用。

  5 波兰与俄国:17世纪初,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是东欧斯拉夫民族中最重要的国家,波兰王权软弱,经济落后。他们拥护罗马教皇,反对新教。在对外关系上,波兰始终与莫斯科公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敌。
  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削弱了波兰的地位,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时,波兰在欧洲政治中的地位更下降了。
  波兰将它的战略重心放在东南方对付莫斯科公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无暇顾及北方,这给波兰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除了瑞典的胜利之外,在波兰的西侧还巩固了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王室在普鲁士的地位。波兰的衰落与周边强国的兴起在17世纪中已初见端倪。
  1613年,米哈伊尔 费尔罗维奇就任俄国沙皇,当时的俄国远离欧洲中心,经济落后,西部的波兰与瑞典这两个大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南部则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牵制。
  俄国希望联英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而英国则关心它的商业利益。
  总之,17世纪初的俄国在欧洲政治中还出于边缘地位。它的真正崛起并加入欧洲大国行列是在17世纪后期彼得大帝即位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