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伯纳的代表作《苹果车》的资料

2025-04-25 07:38: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萧伯纳的诺贝尔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逐渐才理解到何谓“激动性讽刺”——萧伯纳剧作中的台词能给我阅读和听觉快感——讽刺、机智、幽默、哲思。这大概就是萧氏剧作的魅力所在吧?他的剧作情节、场景简单,但是人物和情景设置就复杂了。他常常把人物们设置在一次危机(也可说特殊争执)中,让人物在危机中辩论。而萧氏在辩论中使用的语言,经过自己天才般的处理,成为格言式的台词,刺激着观众和读者的审美神经。辩论到一定程度后,他又把整个戏剧情境引到与前面相反的方向去。像是电视剧中的反转剧。我一直认为,萧伯纳并不接近易卜生,在语言风格上倒是接近布莱希特、迪伦马特、人人网的状态帝、鲁迅、钱钟书等等。——怪诞喜剧——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鲁迅的《故事新编》,姜文的《让子弹飞》。

  《苹果车》剧本前面标注的是:政治狂想曲。确实是狂想,没有什么现实题材,就是作者的随意点染。这就是“事幻情真”。萧伯纳设计了两个阵营:君主立宪派和民主共和派。两派的代表分别是国王和首相。冲突的解决是国王决定辞职,然后以平民的身份参加共和国竞选。因为国王英俊高贵,在竞选中肯定得胜,因此首相只好认输,让国王继续实行君主立宪。

  但是在结尾,反转的是:英国已经被资本家出卖……

  萧伯纳是在说:控制国家的是君主吗?不是;是首相?不是;是什么?是利益集团。

  因为政权需要利益集团来维持,那么政权就不得不为利益集团服务。所以期待政治人物来打压房价、油价是可笑的,因为他们自己就靠这些高额价格养着。

  利益集团是国家动作背后的动机。这一点萧伯纳在剧作《芭芭拉少校》中已经披露无疑,不述。

  下面还是摘抄几句经典台词:
  你能说一个面包师,因为圣饼是他自己拷出来的,就不会真诚相信弥撒或圣餐的仪式了吗?(哈哈)

  没有东西的地方,国王就失去权力。

  国王是什么?不过就是被一群财阀捧出来的偶像,他们统治国家,可哪国王做挡箭牌和傀儡。

  我对男女工人们讲民主。我告诉他们,他们有选举权;国家、权力和光荣都是他们的。我对他们说“你们至高无上:使用你们的权力吧。”他们说“对呀:告诉我们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们。我说“聪明地使用你们的选举权,选举我。”他们就那么干。这就是民主;而且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位,这还真是个绝妙的办法。

  不要让我们犯那个一般的错误,希望两人成为一体一心。每个星都有自己的轨道;它和它的紧邻之间不只有强烈的吸引力,也有极远的距离。当吸引力胜过了距离的时候,它们俩并不互相拥抱:它们一起撞碎。(道尽万恶的婚姻)

  PS:
  最烦一开口就指责封建社会不好、旧社会不好、外国体制不好,但是——我改写一下萧伯纳的台词——

  跟所有愚民一样,他们过分夸大了一个政权与另一个政权之间

回答2:

宫廷斗争,总让人感到神秘莫测,恐惧而又好奇。平头百姓也永远无法体验到个中的滋味,那么《苹果车》可以把好奇之人领入宫廷深处,在国王和首相的争斗中,让人身临其境过把瘾,去体会那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那些各有实权的大人和,大大咧咧的,不一定心计不狠;看上去足智多谋的,不一定稳操胜券……   《苹果车》是萧伯纳惟一一部政治讽刺剧,写得颇为耐人寻味。至于书名为什么叫“苹果车”?更是对读者智慧的一个高水平测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