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025-03-31 18:29: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时间和地点分别是公元208年和长江湖北赤壁段。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公元208年的一个清晨,长江湖北赤壁段大雾弥漫,一组船队向江北岸驶去。船上没有列阵的士兵,也没有进攻的武器,只有排得满满的稻草人。

船队在离对岸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缓缓停下……突然,船上战鼓齐鸣,杀声震天。于是岸上的箭支犹如雨点般向这20艘船倾泻而来。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的故事原由: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你相信吗?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

回答2:

草船借箭于建安十八年214年,发生在含山县。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二淮南道载:“濡须坞,在(含山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原出于巢县西巢湖,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闻曹公将来,(孙权)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

《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记载:“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最为控扼之雄。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濡须坞以拒魏”,由此看出草船借箭遗址发生在含山县。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的事实真相: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回答3:

时间: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4年。

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出处】

魏·鱼豢《魏略》:(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译文: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孙权亲自乘了一艘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了,孙权才回去。

扩展资料

其他版本

1、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译文: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即今日的含山县),孙权与之相持一个多月。曹操望见孙权军队,感叹他的军容严整,于是撤退。

2、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回答4:

时间:公元208年7月~12月,赤壁之战前夕;
地点:湖北赤壁长江主航道偏北水面;
人物:诸葛亮、鲁肃、周瑜等;
经过: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设计想除掉他,让诸葛亮答应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顾全大局,且预料三日内必有大雾,于是在二十只大船上用青布幔、草人伪装,按时逼近长江北岸的曹营;曹操三联顾忌大雾不敢迎战,就向草船射箭,使诸葛亮轻取十万支箭而归。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

回答5: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其实不是赤壁之战之时,而是赤壁之战后五年。地点:濡须(今安微巢县酉巢湖入长汇的一段水道)。这个是正史中的记载。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多了一些虚构的成分,人物也改变了,但是时间地点好像没多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