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内蒙古粮食补贴的标准是多少?

2025-05-05 16:02: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2009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区国有粮食企业逐步融入到市场化经营的环境中。年度内,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企业都能感受到市场震荡带给行业的各种影响。伴随非国有企业的逐步成熟,粮食经营主体不再单一,国有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降。受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企业购销活动频繁。销售毛利率上半年出现新高;下半年,特别是秋粮收购以来,出现购销不畅的新情况,毛利率有所下降。收购临时储备粮业务使政策性业务量和补贴有所增加,政策性补贴构成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收入和盈利的重要组成。企业通过全面加强经营管理,吨经营量平均费用有所减少,但因此费用水平却略有提高。利率调整对于企业盈亏影响变化不大,税收政策在2009年度的不确定影响当年部分企业效益。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挤占了粮食企业本来不多的微利。受个别企业极端因素影响,全区全行业当年亏损同比增加。如剔出这种极端因素,全区已经实现扭亏为盈。现将2009年度财务运行情况分析如下:
  一、2009年度企业经营效绩情况
  (一)销售情况
  全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全年销售粮油14.6亿公斤(统计量),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与08年同期37.8亿元相比,销售收入同比减少9.3 亿元,幅度为24.6 %。销售毛利率仅为3.7%,较上年同期8.2 % 降低4.5个百分点。其中,购销企业销售收入28.3亿元,粮食购销流通仍然是全区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全区企业销售量逐年减少、毛利率跌至粮改以来最低点。受市场粮油价格因素影响,全部销售业务中,储备粮油轮换销售等政策性业务收入比重增大,市场商品粮油经营业务萎缩。
  2009年度粮油销售业务有如下特点:一是粮食购销差价减小。主要是受整体经济形势和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影响,市场经营粮油的毛利率逐渐降低。自2005年各年销售毛利率逐年提高,2008年达8.2%,形成一个拐点,而本年度仅为3.7% 。储备粮油轮换业务中部分地区、部分品种甚至发生销售毛亏。流通环节购销价差相应减小、趋向于市场平均的另外因素也在于粮食流通信息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粮油购销需求情况和价格信息平台的建立,使产区和销区之间供求状况及双方价格沟通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二是企业市场经营业务减少、与政策性相关的业务增大。主要是企业都驱利于国家临时收储业务,而市场粮食价格走势不明也客观上影响企业交易数量。企业自营粮油业务无法正常开展。为适应形势,部分地区在经营方向上也发生调整,如呼和浩特市提出“重储备、抓管理”的经营方针。有些地区如阿拉善盟、乌海市和包头市部分地区基本没有市场经营业务。三是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粮改后,客观形成多种所有制成分入市参与,分割了原来国有企业独享的市场。国有企业粮食购销存业务占全部份额比重逐渐减少。如,09年度国有企业收购量仅占全部收购比重的17%,较08年降低10%、较07年降低11.2% 。销售和库存比重也同样降低。四是部分继续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改制不彻底的地区,影响到正常业务的开展,如乌兰察布市和满洲里市等地区受此因素影响,销售量大幅度降低、正常业务几乎未开展。
  (二)商品流通费费情况
  全年费用支出5.98亿元,与上年同期7.42亿元相比减少1.44亿元,减幅19.4%。受销售收入减少因素影响,本年度销售费用率略有提高,由上年同期20.19% 提高到22.47%。从费用主要开支项目看,各项目都同比减少,减少较多的是与经营量相关的直接费用。如,运杂费、保管费和修理费开支1.62亿元,同比减少1.1亿元;利息支出1.4亿元,同比减少0.62亿元。从各地费用开支情况看,多数地区费用均为同比减少。
  商品流通费三大项构成中减少的主要是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两项,而管理费用却同比提高。本期商品经营量56亿公斤(会计统计量),与上年同期66亿公斤相比,减少10亿公斤。本期平均吨经营量平均费用由上年111元降低到107元。
  本年度费用开支有如下特点:一是与商品经营有直接关系的经营费用项目随粮油经营量的减少而减少。本期收购、销售和平均库存等经营指标达到近年最低值,与之相关的经营费用指标也都随之减少。二是财务费用开支减少。其原因主要是平均库存降低、所占用信贷资金减少,相应减少了利息开支。另外,供应企业市场经营粮油所需资金偏紧、企业及时将回笼货款偿还贷款也是企业利息开支减少的重要原因。三是与经营量不相关的管理费用开支有所增加。本期管理费用开支如工资福利费、折旧摊提和社保费等有所提高和增加。四是费用增加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如职工工资福利、费用性税金、社会统筹保险保障费用支出等开支将随着经济形式变化和社会发展而逐年增加。加强管理、压缩费用支出接近于极限。
  (三)补贴和利润情况
  本年度应收补贴4.8亿元,较上年同期4.1亿元略有增加。实际收到补贴5亿元(包括拨付上年补贴0.25亿元),补贴足额到位。补贴收入占企业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大。本期补贴收入占企业全部收入的14.5% ,较上年9.8% 提高4.8个百分点。企业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从补贴构成看,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粮补贴3.38亿元,占到全部补贴的七成。粮食储备业务成为目前企业的主要业务和补贴的主要来源。
  2009年度,全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亏损1,553万元,其中购销企业亏损1,328万元。与上年同期亏损1,187万元相比增亏366万元,其中购销企业增亏356万元。从汇总的十七个地区和单位看,赤峰市、鄂尔多斯等九个地区和单位已经实现盈利,盈利额1,526万元。兴安盟、满洲里市等其他八个地区为亏损,亏损额3,079万元。纵向看,粮改以来我区企业亏损虽然逐年减少,但始终未摆脱亏损的局面。
  2009年度亏损有下述特点,即:全区企业在整体扭亏增盈形势看好的前提下,受极个别地区的极个别企业经营决策失误造成亏损,如剔出这种极其特殊因素影响,全区将实现盈利。首先,全区企业扭亏增盈情况较好。本期自治区汇总单位中九个地区和单位实现盈利,较上年5户增加4户;实现盈利1,526万元,较上年同期555万元增加971万元。本期末251户汇总企业中101户实现盈利,赢利面达到40%。其次,全区亏损是极个别地区极个别企业极端亏损所致,不带有共性特点。全区汇总亏损1,553万元中,兴安盟一地发生亏损2,137万元,也就是说其他地区盈利不足以抵补兴安盟一户企业发生的亏损。而兴安盟亏损的原因是所属扎赉特旗源龙源集团所属保安沼粮库一户企业亏损2,644万元所致。最后,全区企业如剔除该亏损的极端因素将实现盈利。
  (四)资产和负债情况
  2009年末资产与负债总额都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构成却维持了与上年同期基本一致。本期末资产总额64.7亿元,其中,流动资产39.9亿元,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由上年同期65% 下降到本期的61.5% 。流动资产中存货占用22.5亿元,库存粮油分别占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比重的56% 和35%。存货、应收类债权和货币资金构成流动资产的主要项目。
   近年来,国有企业粮油存货逐年减少。本期存货资金占用22.5亿元,较08年末同比减少6亿元,较07年减少10.1亿元,较06年减少25.2亿元,不足05年末的四成。国有企业库存占全部粮食库存的比重也逐年下降,07年为43%、08年36%,本年末则仅为28.9%。造成地方国有企业库存逐年减少的原因有:一是企业在利好的情况下加大销售,以增加收入和提高资产流动次数;二是中储粮管理公司体系分割了原有库存,部分数据不再由地方企业汇总,三是非国有粮食企业的入市,挤占地方国有企业份额。09年度我区收购粮食921.2万吨,其中国有企业为156.1万吨,而重点非国有企业则为468.6万吨。四是农发行信贷资金供应政策的调整客观上加大了企业收购资金获取难度,国有企业普遍反映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入市收购商品粮油。
  期末负债64.7亿元。其中,流动负债43.2亿元。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22.2亿元,占流动负债的51.3%,较上年同期52.4%略有降低;应付类往来帐款19.9亿元,占流动负债的46%,较上年同期45%略有提高。企业在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前提下开拓其他资金供应渠道,但成效并不显著。
  本期末粮油借款28.6亿元,较上年同期34亿元减少5.6亿元。主要也是因为粮油库存减少所致。粮油存货与粮油借款的库贷挂钩比率为78.7% ,同比有所下降。财务挂账剥离后,企业资金来源结构有所变化,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略有降低。
期末所有者权益11.5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主要是企业未分配利润增加形成。期末资产负债率82%,较上年同期86.3%有所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略有调整、趋向于好。
  二、目前行业扭亏增盈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国有企业效益影响不一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粮改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却不同。首先是粮改较为彻底的地区在市场经营下已经实现了赢利,如,呼和浩特、赤峰和鄂尔多斯市等地区连续多年赢利,这是粮改的主流。其次是部分粮改正在进行或不彻底的地区,其经营活动受到影响或遗留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亏损重新显现出来。如乌兰察布市、满洲里市持续亏损。三是部分地区粮改方式仍有待于重新评价。如致使本年全区亏损的兴安盟扎赉特旗保安沼粮库,其与民营企业源龙源集团“入股不分红”的方式;再如,通辽市目前的粮食管理体制等。
  (二)特殊地区和企业需要特殊政策对待
目前已确定的152户承担区内宏观调控职能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不同区域环境。受自治区特殊地域环境因素决定,部分企业外围经济环境完全不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因此,粮食供应如果完全依靠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如西部阿拉善、东部林区、边境地区及纯牧地区。把这些地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完全推入市场,要求它们既完成宏观调控、保证特殊群体的粮食供应,又能在市场环境中实现盈利是不客观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存储成本和存量风险偏高
  本世纪初,最后一次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后,我区再没有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期间,全区粮食生产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9 年度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98亿公斤,较2004年增加31%,造成区内仓容严重不足的情况。09年上半年清仓查库中发现,东部地区多数粮食仍然依靠露天存放,日常管理十分不便,费用开支和储存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也给安全保粮带来隐患。从以前基建投资的分布上看,侧重于东部粮食产区,造成西部地区如阿拉善盟、乌海市等地区仓容情况多年没有改观,新库容未增加,原有仓房陈旧老化、仓储条件非常不利于粮食储存。
  (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仍有待提高
  近年来,全区绝大多数企业已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政策性财务挂账从企业剥离后企业历史包袱也基本解决,形式上企业已经能够依照市场运作经营。但从近年的运行情况看,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适应市场要求。除前述外在客观因素外,国有企业在市场判断、决策制定等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首先,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无法适应形势。部分企业仍然延续等、靠、要的惯性思维,依赖于国家政策扶持,被动地等政策饭吃。其次,企业决策主观随意性强,经营风险大。企业决策不是通过严格的科学分析,而是继续依靠经验判断,主观因素强,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亏损。如,2006年至2009年度兴安盟扎赉特旗保安沼粮库收购经营稻谷,因判断失误造成09年度亏损2,644万元,就是近年最典型的例子。再次,管理精细化仍需提高。本年度费用开支中,管理费用开支有所提高,造成本期销售费用率同比有所提高,如呼和浩特、通辽、兴安盟和满洲里等地区费用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最后,财会核算监督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财会在经济业务的事前预算、事中核算和事后监督职能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企业会计核算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如,前述兴安盟保安沼粮库的极端亏损即与财会人员多年不执行会计基本原则核算、未按照规定计提和摊销费用人为调节亏损和盈利。因此致使全区会计信息失真。
  (五)许多客观和政策性原因制约企业经营发展
  粮改以来,虽然全区企业亏损逐年减少,但始终没有摆脱亏损的局面。地方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过程发展仍然受诸多客观性和政策性因素影响和制约。
  1、经营性财务挂账仍然是企业负担
  经营性财务挂账成因复杂,清理难度大,我区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或方法。目前企业粮改后以前的老挂账与近几年形成的新亏损混淆交织在一起,给本来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增加了新的难度。这部分没有占用信贷资金的挂账占用企业大量自有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资金周转。
  2、税收、信贷和补贴政策并未给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提供同等优惠
  在税收方面,09年度企业经营中包括了税负不公平因素。近年来我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有所提高,同时还开征地方性征费,企业负担有所增加。09年度各种税负支出近千万元。目前,国家就地方储备商品企业已出台政策,该政策在贯彻执行中仍需进一步磨合。信贷资金方面,资金供应紧张。农发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在资金供应上实行了一系列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方式。对粮食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管理,资金供应的门槛提高,除对国家政策性业务提供资金保证外,市场粮油经营所需资金不易落实。在信贷资金使用中,仍需收取贷款抵押保证金,资金使用成本增大;资金发放过程中,银企供需步调不一致,频繁出现影响企业正常交易的现象。在补贴政策方面,存在标准差异。同样承储中央储备物资的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在单位补贴标准上有所不同。上半年清仓查库中发现,部分应由直属库拨付的补贴存在拨付不及时现象。影响到这些地方企业日常资金周转。
  3、挖掘企业管理潜力接近极限
  全区各级、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就扭亏增盈、加强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如呼和浩特市提出“ 强储备、重管理”的经营思路;通辽市继粮改后对原管理模式重新调整;兴安盟、乌兰察布市逐步深化粮改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近年数据分析看出,通过继续压缩费用的手段来实现扭亏增盈,虽然有所成效,但并不明显,作用几乎已经达到极限。今后的管理费用中,如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和用于社会保障等公共福利开支将伴随社会经济增长而同步增加。加强内部管理是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但已经不是扭亏增盈的主要方式。
  三、对于以后工作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从当年经营形势看,全区地方国有企业仍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营的模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围经济形势和宏观粮食管理体制的影响、也有具体粮食政策的因素、还有企业自身原因,更有自治区地域的特殊性。因此对当前和今后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并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事项。
  (一)粮食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首先在经营理念上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粮食企业职工,特别是企业领导决策层人员应改变传统经营理念,把依靠政策经营转变为适应市场形势。其次应主动拓展销售市场、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在巩固现有业务、稳定传统流通市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以流通为核心,向粮食生产和加工环节延伸,提高粮食商品的增加值,增加收入。再次,要加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进一步细化责任,建立科学和行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要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加速资金流通。做好税费上缴的运作筹划,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国家财政政策,保证补贴的及时、足额到位。最后,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逐步提高职工个人收入及福利,保证职工收入与社会发展、企业经营效益同步增长。
  (二)进一步深化粮改措施、理顺粮食管理体制
  粮食管理体制不顺畅是形成目前国有粮食企业管理无力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的混乱,才能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乃至国内粮食行业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议归并目前的粮食管理部门,防止政出多门。从体制上理顺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各司其职、避免政策交叉或管理的缺失,降低行业管理成本,保证政策发布执行的权威性和一致性。保证社会各类不同性质粮食企业在国家政策和竞争环境上的公平一致。对于尚未完成粮改的地区应抓紧完成有关改革措施,尽快完成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切实解决“三老”问题。对于粮改后的一些遗留问题应尽快出台处理意见。对于改革不成功的地区和企业,要进一步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方案、措施和办法,给企业进入市场实现良性经营清除一切障碍。
  (三)针对行业特殊性制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政策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战略商品,这一点已经取得共识。针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必须相应地制定特殊的政策。粮食在购销调存等环节上的特点决定粮食流通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因此在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上要有别于一般流通企业。依靠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加快国内粮食流通、调整地区间需求和保证粮食安全的目的。如,针对粮食经营占用资金大、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特点,可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给粮食行业优先提供资金,并执行优惠利率。针对粮食储存行业特点在流转税、所得税和地方税种上应有别于其他行业。同时,为了体现税负的公平,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应以经营粮油业务的种类进行规定,而非具体企业。
  (四)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用途 增强宏观调控手段。
自治区粮食风险基金自1998年建立并使用后一直采取分级包干的使用方式未发生变化。目前风险基金的规模、用途以及使用方式都需要重新调整。一是规模,十年来自治区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9年产量接近1997年产量的1.5倍,原有风险基金总规模已经严重不足;二是用途,目前的风险基金用途已经过渡成为以生产为主、流通为辅。风险基金在粮食流通环节的作用有所削弱;三是使用方式,自治区粮食风险基金采取分级包干使用的方式。从目前看弊端很多,最主要是包干较死,自治区对包干后发生的重大情况处置受到制约。另外各地包干基数也应适应形势重新调整。鉴于上述情况,对于使用在粮食流通环节的风险基金建议应及时调整,扩大规模、明确使用范围,调整地方包干使用规模或明确由省级统一使用,以增强国家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力度。
  (五)增大产区和边疆地区粮食存储设施投资建设
2015年全国新增粮食产量1000亿斤规划中,我区为新增粮食100亿斤,届时全区粮食产量突破500亿斤。产量的增长,必将伴随仓储设施的需求扩大,建议国家加大对于主产区仓储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在结合粮食产量、分布、流通情况、安全预案等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分布、加大投资。对上世纪末国家投资粮库建设分布中产生的不足应进行弥补。保证在宏观调控粮食安全。同时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国家增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稳定边疆地区具有深远意义。
  (六)对于部分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特殊对待
我区国有粮食企业仍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这些企业的选定是以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得以实施和边疆地区稳定为目的,企业在市场经营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两者之间必然以后者为首选,其存在更具有政策性意义,如军粮供应、边防前线常年居住人口口粮等等。要求这些企业适应市场化运作并产生盈利、靠自身实现良性发展是不现实的。对于我区这类企业,需要在政策上有别于市场完善基础上的企业,应予以特殊的对待。

回答2:

(一)按计税面积补贴,是指以农村税费改革核定的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为依据,确定每个农户享受的补贴额,具体操作办法:按各旗县区前三至五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平均数,确定各地享受补贴的商品粮数量,如果补贴数量低于前三至五年平均商品量的70%,应按不低于前三至五年平均商品量的 70%确定应享受补贴的粮食数量;以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为基础,确定每个农户享受补贴的商品粮数量;每个农户得到的补贴额为核定的商品粮数量乘以自治区确定的补贴标准。  (二)按计税常产补贴,是指以农村税费改革核定的农业税计税土地常产为依据,确定每个农户享受的补贴额,具体操作办法:按各旗县区前三至五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平均数,确定各地享受补贴的商品粮数量,如果补贴数量低于前三至五年平均商品量的70%,应按不低于前三至五年平均商品量的70%确定应享受补贴的粮食数量,以农业税计税常产为基础,确定每个农户享受补贴的商品粮数量;每个农户得到的补贴额为核定的商品粮数量乘以自治区确定的补贴标准。  (三)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是指以农户实际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为依据,确定每个农户享受的补贴额,具体操作办法:按各旗县区前三至五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平均数,确定各地享受补贴的商品粮数量,如果补贴数量低于前三至五年平均商品量的 70%,应按不低于前三至五年平均商品量的70%确定应享受补贴的粮食数量,以粮食种植面积为基础,确定每个农户享受补贴的商品粮数量;每个农户得到的补贴额为核定的商品粮数量乘以自治区确定的补贴标准。  具体方式由各旗县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但核定计税土地面积应剔除实际退耕还林(草)工程已退耕的计税土地面积,以及半年内不能恢复生产的经济作物(如:果树、经济林)的计税土地面积。

回答3:

2009年补贴标准不得低于2008年实际补贴水平。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全市统一标准,即玉米、小麦12元/亩,水稻27元/亩,综合直补60.63元/亩。

回答4:

2009年粮食补贴的标准同是即玉米
小麦12元每亩
水稻27元每亩,农资综合补贴60.63元每亩

回答5:

百度一下,或问问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