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4-12-04 05:24:1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各国自身的交易制度与国际交易制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动国际分工规模的增加、国际合作关系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说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福利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说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进一步的是推动一个国家制度的全面发展。众多研究表明,更为开放的国家要比相对封闭的国家具有更好的经济福利增长。不言而喻,对外开放可推动分工规模扩大,贸易量的增加,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加快,有利于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资源优势及要素禀赋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结构及资源结构,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贸易对经济福利增长的引擎作用。
然而,能否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福利的增长作用,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战略选择,更取决于经济管理者对交易制度理论的认识。从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上,只能得出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争取一个外向型模式,诸如增加科技产品出口、提高企业效率等等。但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诸如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汇率管理等等,则是模糊的。可以从这次人民币升值的大讨论中看得出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被吵得沸沸扬扬,可以说狼烟四起,不仅有日本的发难,更有美国的通牒。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国内的经济理论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值被低估。使用的理论:一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二是外汇平衡理论,三是银行对汇率的管理。这都是事实,毕竟是美元在我国购买价要比在美国购买价低得多。在汇率的形成中,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对人民币汇率有决定性作用。持上述理论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产生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中,汇率的变动是一种总处在边际价格的调整上,就是说国际贸易产品只能是商品价值的交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原有的理论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现在还用它作为理论指导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了。①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各国之间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与汇率的变动是不相关联的,源于汇率价格变动轨迹与国内消费品市场价格变动轨迹无论如何说也联系不到一块。硬把两者放在一起只能说明对不同的劳动价值形成中价格运行轨迹的无知。②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对外不平衡是相对的,是内部不平衡的表现。立脚点应该调整国内宏观经济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平,推动、促使对外平衡。③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操作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看待。为实现经济福利的不丢失,对外汇市场的操作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视了交易制度的功能。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体收益是不错,但这一收益必须有了价格才能成为现实,然而收益实现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外溢。源于货币有这种分配功能。应当记得,科技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投入成本。对一个生产单位来说收益是增加了,相对货币流通的一个经济体来说,还是经济收益等于经济成本。在两两交易中,对一方是收益外溢,对另一方就是(经济)福利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当货币和金挂钩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各贸易国不存在经济福利丢失问题。经济福利外溢有着明显性,即金的丢失。从理论上讲,交易对象是商品价值形态,RHP=V+LI+G/M。出口国际需求量大的产品就有经济福利增加。目前不但货币和金脱离,而且货币是多元化浮动汇率,是交易制度性质的变化。交易对象是市场品价值形态,RHP=(V+LI)R/C,而非商品价值形态。所以汇率价格的运行已经不是边际价格调整而是效应价格运行,呈S型,就是说升值压力表现为加速度形式。所有后起东亚国家都经历过,而且都是在S型的加速期出现了经济危机。
在市场品价值形态交易制度中,人均货币收入与生产率的比等于总消费与总积累的比。RHP/C+LI=R/C。当保持一定的积累增长率时,相应提高了生产率增长,相伴随地是消费增长及RHP的增长。通过出口贸易弥补了国内消费增长的不足,只能通过提高RHP增长来平衡。当出口进一步增长相对RHP不增长时,就会有大量的剩余货币出现,表现为国际贸易顺差增加。一旦本币出现升值预期热钱就会滚滚流入,推动国内经济泡沫产生。这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交易的基本功能。
在这一功能机制作用下,汇率变动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增加成正比,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减少成反比。这说明在一定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其币值代表着该国劳动能力的价值。就是说,币值的上升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升值。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初次分配。当一个国家贸易顺差大量增加必然引出各种各样的争端与摩擦,进一步的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妥协的途径有二:一是本币升值,二是输出资本。前者称作经济福利丢失,后者称作经济福利外溢,这样一来,使所有参加贸易国都得到好处。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再次分配。而提高国内要素的流动性来增加外汇资金的吸收能力,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来实现经济福利增长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最终分配。
问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看不到这一点,才有了人民币值被低估的普遍性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改正,否则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币5%的升值丢失了我国二年以上的国际经济福利。更使人忧虑的是这样下去,使我国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毫无希望。一,如此下去,25年人民币有可能升值100%,RHP增长40年赶不上日本,赶上美国就只能是一种理想。二,在国际贸易中,小国可以从一项国际分工中获得经济福利的高增长。中国是一个大国无法创造出国际单项分工的现实。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对交易制度理论的无知,也就不可能认识到落后国赶超先进国家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已经形成国际分工的先进国家在要素流动性增加推动经济福利增长方面已经没有多余的潜力可挖,相对落后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50年的时间里无论经济改革有多快,都不存在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制约。落后国家有着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大空间是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唯一根本性条件。
(二)国际贸易均衡理论
(1)给出一个平衡公式:
A(R/C…ZGY/W…P/V+LI)/B(R/C…ZGY/W…P/V+LI)
公式的含义是两个国家币值的比较。币值相比较取决于三大变量: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商品价值量(Z表示人均持有货币增长,G表示基础货币,Y表示货币发行量增长,)、人均货币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比率。假设上面参数相同时,AB二个国家贸易的发生是源于行业产业结构的不一样。这种国际贸易完全是相对优势的发挥、资源共享,导致收入均等化趋势。经济福利的增加取决于贸易量的增加。这可有相对开发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封闭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得到证明。但是这个假设是建立在金(银)等实物货币之上的假设。
目前国际贸易已经不存在实物货币交易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转变为纸币交易制度。这个制度的变迁有二个决定条件:一是货币完全与金脱钩,二是国际上多元化货币的存在,并自由兑换。在1980年以前只能说是准纸币交易制度。没有交易制度经济学知识的学者不可能认识到交易制度的改变就改变了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态。
国际交易制度的改变几乎使全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失去存在的基础。但是社会认识有着“路径依赖”,落后于事物发展进程。这就是中国经济理论家死抱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放的根源。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说明内外经济失衡的公式;
S-I=EX-IM……(1)
公式的左边表示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右边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大于出口成为双缺口;反之成为双剩余。通过统计可知,1994年为界前15年表现为双缺口,但可以说缺口不大,可称得上基本平衡。
BP=(EX-IM)+(IF-OF)……(2)
这是在经常账户的基础上引入资本账户。BP表示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入之和。统计可知,1995年后我国保持着双顺差。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
张曙光通过上面二个公式的应用指出“在坚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下,正是双顺差的持续,才产生了汇率升值的压力。”可见传统平衡理论忽视了引起双顺差的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即消费积累的不平衡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平衡。把它看成固定汇率的结果是以偏盖全。
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什么采取人民币不贬值战略?并且实行固定汇率制?这些经济学家不知道是为了与美国寻求合作。
为什么要合作?1可以学到许多现代化的金融管理知识。2可以模仿学习美国的国内经济运行平衡管理方针。3减轻中国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压力。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中国与美国的双向依赖。中国搞生产,美国发货币;中国人制造商品由美国人消费;中国经济增长虽快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美国发行货币虽多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之忧;中国有着双储备(外汇和储蓄)屡创新高没有经济滑坡,美国双赤字累创新高 经济运行安然无恙。但这种贸易格局使中国成为财富创造者,美国成为参与财富的分配者。导致中国的净福利流出,美国净福利流入年2000亿美元以上。
现在我国顶住美元要获利了,中国经济学家又建议人民币升值让经济福利继续丢失。其根源在于国际交易制度理论知识的欠缺。
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家错在那里呢?
(3)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是复杂的,单纯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好几个:有商品价格;消费增长率;积累增长率;相对的还有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货币发行量增长等等。这读者不难理解,比如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量多时照样出现商品价格的上升。
可见我国的大腕经济学家都是假定上述的因素不存在。他们的思维方法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出商品量的增加相对美国价格偏低从而导致商品向美国流动量的增加,才出现了我国巨额的顺差。
在我看来,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美国就说“实际汇率”已经升值,“名义汇率”也必须升值的思想是极其愚蠢的。因为这种思想忽视了在汇率调整、降低外汇储备中的多种选择,而是把人民币升值看成唯一的方法。例如,1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取消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2采购外国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补贴国内用户。3增发货币量,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4增发货币量,对教育、医疗、住房的个人提高补助额。总之,国家无论使用那一个方法都可以提高我国的商品价格,来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
看来经济学家们甚至忽视了1994年以前我国是如何形成双缺口的及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外汇市场上看,人民币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压力?我们的基本结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实体因素与货币因素。
在国际上,世界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比我国快着一倍。1997年以来全球基础货币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高于10%,甚至达到25%,相对经济增长只有2—5%,二者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美国一直保持低利率,无节制的大量发行美元。同时现行的国际货币储备格局使各国银行,特别是亚洲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支持美国的巨额“双赤字”,导致世界基础货币增长迅猛。根据IMF国际游资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20%。仅对冲基金已达8000多只,有1万亿美元资产。
而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正好相反,比1997年下降近90%。
在国内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国家平衡经济运行的不信任预期下个人与企业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一是海外资金回流近500亿美元。二是我国在海外的企业与个人的收入的转移支付2000年只有几万亿,部门转移也不大,2004年却增长2倍。三是外资企业收益汇出减少。四是外贸部门在中国结汇增加。这四个方面就组成“游资”,是国家无法管制的。它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人民币走势的分析判断密切相关。
在实体性经济因素上,我国经济运行平衡管理能力差。1)我国这几年消费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先进国相反。这说明在个人收入方面,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上没有基础货币的支援,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太大。2)在虚拟经济制度上差距更大。因为我国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上指导思想的错误,到目前也没有走向正轨。只要企业经营不和股票付息相联系,期货经营不和实物商品交割相联系,证券市场就永远不可能走向正轨。这样一来,也就不能有吸纳外资投资的功能,才有外资充裕的表现。3)作为经济管理体的国家,一般地说,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只要用在对国民社会保障的提高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中国政府没有这种理念的操作从而破坏了消费与积累的平衡增长。4)在先进国家,是各类企业在发展权利的平等。而我国对企业的管理是等级制度,这就造成低价的竞争机制格局。导致科技期货市场的低迷,仅此一项就少着上千亿美元的吸纳。(数据来源于夏斌,陈道富2006,2)。
(5)同一商品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在全世界质量是一样的。2004年1月,在中国是1.23美元;在美国是2.80美元;在欧洲是3.48美元。这种现象给购买力平价理论一个很大的打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蓝子货币”来计算都有个被质疑的问题。由此而来也成为给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理论定性为“伪理论”的依据。就是说在劳动率上全世界的汉堡包是一样的,在生产率上的表现上却有着不一样。由此也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升值是来源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全是个“伪理论”。
从理论上讲,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多种,P=(V+LI)…R/C…Q/M。相对国际商品交易其价格不仅只有劳动生产率因素还要加上需求与供应的比率和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尽管不同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与生产要素流动速度有不同,但在一个国家内部总有一个平均率存在着,因为商品交易行为有这种功能。换言之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同一商品有着不同的价格表现。与我们观察到的是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与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相关联是一致的。
同一商品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高的国家价格也高,相对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低的国家其价格也低。二者的比率相等。
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的购买力平价的比率。但是在短期内对进出口却有着很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中国外汇储备上升的趋势,而是改变了(缩小)外汇储备的名义价值。从另一方面看相对中国而言既然想改变这种出口大于进口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取消对出口企业的补贴,给予国民待遇呢?为什么只能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调整出口大于进口这个事情呢?
(6)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对出口产品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补贴呢?
显然推行出口补贴是推动人均收入均等化的首选手段。比如美国对粮食进行高额补贴,其原因是不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那么粮食生产就有可能被淘汰。在工业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没有别的方法来实现与工业收入的相等,只有对粮食进行补贴才能实现这种相等。
在中国对工业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就有问题了,有着追求经济增长、提高政绩的质疑。在加上这种努力带来人民币的升值,经济福利的丢失,更让国民怀疑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纯洁性。众所周知对出口进行补贴,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能提高就业来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在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使用人民币贬值的手段来推动出口的增长,进一步增加就业,增加国民的收入呢?
(7)最近,从报刊杂志上发出一种声音,说“美元发行不受约束”,“这将导致世界资产泡沫产生”,“超美元供给将破坏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经济学家标准的官僚主义思想意识在作怪:
1, 美国从发行货币上,年获得不下于6000亿美元的货币收益用来补贴国内个人社会保障支出。我们喊喊,是不是美国人民就听我们的?反过来说这种喊叫,在美国人心中完全是一个白痴。美国人民是不允许美国政府如中国政府那样只顾官僚阶层的收益而不管一般劳动大众的社会保障的。人民币升值以来,汇兑损失几百亿人民币,却没有一个部门的官员为其负责本身在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怪事情,在美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不允许的。
2,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自己的国民谋福利收入是无可非议的。相反非议别国政府为国民谋福利正好说明自己缺乏为国民谋福利的思想意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货币经济上应该向美国学习。而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与美元棞在一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如果政府在这一点上讲信用的话,人民币就可以很快成为国际货币从而分享美元年数千亿的货币收益。我们只所以做不到,根源在君主制官僚体制上重大决策让一两个精英说了算。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人民币应该贬值来减少损失,我们却盯住了美元就是为了受损失。目前我们应该盯住美元才能获利政府却要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受损失。我真不知道中国政府中了那门子邪。
3, 就短期抑制外汇储备上升过快来说,政府完全可以由经贸部牵头组建商品对冲集团服务企业。从美国进口我们不能生产的民用产品,销售不出去时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对这些产品补贴来纠正进出口的不平衡,从而增加国民经济福利。有人说“发票子”将导致物价上升、人民币贬值。是的,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用发票子的方法能把外国的东西买回来并卖给劳动人民的话,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 美元利率的不稳定必然造就世界上某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根源一是经济体小与放开外汇管制相关联;二是国际贸易的竞争引出各种自然资源价格的不平衡总要出现资源供给断裂的时候,进行强力的调整来打击金融资产泡沫。这种现象应引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夏初我国房地产、股市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其根源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的。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得不到遏制那么中国将步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后尘。这一点就是我坚决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由来。
外贸平衡商品对冲企业的建立,它的伟大作用有以下几点:1作为外贸部门直接领导的企业,可以有选择的进口我国短缺商品,平衡进出口贸易可提高经济福利。2这种商品对冲服务能化解我国出口贸易的磨擦。为对我国的所谓“低价倾销”案找到一个新的化解途径。同时起到为我国密集型劳动产品扩充国际市场的作用。3只要是对我国呈现逆差的贸易国,商品对冲企业就可参加向该国推销产品的谈判,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就业。4用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能使经济福利增长,相对用货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必须支付正向成本时,用商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总是处在负成本中。
(三)小结与建议
小结:汇率的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相对众多的比较方法而言,我们面临着一个优先秩序的选择:1)购买力平价的比较实质上是一个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即相对一个国家总有一个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化问题。所以同一质量商品价格的差别实质上是一个平均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别。由此而来两国之间汇率的变动与均等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没有直接的联系。2)购买力平价的比较也可以说是两国之间商品价值的比较。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很多,把诸因素都进行均等化的计算是办不到的。所以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看作“实际汇率”的提高在统计上就没有可信度。例如从人均产值上看,我国虽然有着10%增长率但在人均产值增长上并没有美国高,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必然是拿我国部分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和美国接近均等化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比较,从而失去科学性。3)由此看来,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其基本根据就是中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长期逆差的存在。我们认为说人民币被低估无非是希望用货币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而已,看不见用购买商品照样可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4)主张人民币升值的观点,无非是认为长期的高外汇储备引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将恶化国内资源配置。(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长期的高外汇储备正是国内资源配置长期恶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对待高外汇储备上看作人民币汇率的扭曲从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是把两国商品贸易的不平衡拉向两国货币币值不平衡的比较上;进一步的是拉向商品价值的比较与两国之间劳动力价值的比较上。在这个问题上就世界经济学理论也没有一个共识的标准,使之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反之用我们的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外汇储备来源于决策当局的“奖出”“限入”的错误政策;只着重积累投资的增长、忽视消费产出的增长是政府无法逃脱的系统性责任。这样一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观点实质上开拓了政府的责任而且阻碍了迅速扭转高外汇储备的手段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李扬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经济研究》2005,8。
夏斌等:《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经济研究》2006,2
张曙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经济研究》2005,5
王海钰:《交易制度理论探讨》《理论前沿》2005,12
王海钰:《中国:应走人民币贬值之战略》本网。

回答2:

其实这要从影响汇率的因素考虑了,所谓的RMB升值其实就是汇率在变动。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所有外汇交易均涉及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在任一时候,实际的汇率将主要由相应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记住对于某种货币的需求意味着另一种货币的供给,同样,当你提供某种货币时也意味着对于另一种货币的需求。有如下因素影响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一、货币政策
当央行认为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是有效的且干预结果将与政府的货币政策一致时,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参与将影响汇率。央行的参与通常是通过买入或卖出本币以将本币稳定在一个被认为是真实和理想的水平。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对于政府货币政策对于汇率影响的判断以及对于将来政策的预期同样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二、政治形势
如果全球形势趋于紧张,则会导致外汇市场的不稳定,一些货币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将发生,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汇率的大幅波动。政治形势的稳定与否关系着货币的稳定与否,通常意义上,一国的政治形势越稳定,则该国的货币越稳定。
政治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说明。1987年底,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为了维持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1987年12月23日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发表联合声明,并于1988年1月4日开始在外汇市场实施大规模的联合干预行动,大量抛售日元和德国马克,购进美元,从而使美元汇率回升,维持了美元汇率德基本稳定。例二,如果你关注欧元,你一定注意到了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连续三个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累计下跌了10%,原因之一便是科索沃战局对欧元形成下浮压力。
三、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导致其本币汇率的波动。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的一切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总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影响着该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汇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
由某项经济交易(如出口)或资本交易(如外国人对本国的投资)引起了外汇的收入。由于外汇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国市场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投入国内流通。这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由于某项经济交易(如进口)或资本交易(到国外投资)则引起了外汇支出。因要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方能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便产生了对外汇的需要。
把这些交易综合起来,全部记入国际收支统计表中,便构成了一国的外汇收支状况。如果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则外汇的供应量增大;如果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则对外汇的需求量增大。外汇供应量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下降,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上升;当外汇需求量增大时,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上涨,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下跌。
四、利率
当一国的主导利率相对于另一国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时,为追求更高的资金回报,低利率的货币将被卖出,而高利率的货币将被买入。由于相对高利率货币的需求增加,故该货币对其他货币将升值。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以解释利率如何影响汇率的:假设有两国A和B,两国都不实行外汇管制,资金可在两国间自由流动。作为A国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该国利率被上调了1%。同时B国的利率水平不变。市场上存在着数额庞大的短期游资,这部分游资总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以寻找最优惠的利率。当其他条件不变而A国的主导利率上调,巨额的短期游资就会流入A国以追求更高的利率。当游资从B国流出时,巨额的B国货币将被卖出以兑换A国货币。这样对于A国货币的需求上升,其结果是A国货币相对B国货币走强。
以上例子是对于两国间的情况,实际上,在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它同样实用于全球范围。多年来,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外汇管制的消除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为国际短期游资(有时称为“热钱”)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当投资者认为汇率的变动不会抵消高利率带来的回报后,才会将资金调往高利率的区域或国家。
五、市场判断
外汇市场并不总是遵循某一合乎逻辑的变动模式。难以明了的因素,诸如个人感觉、判断、以及对于各种全球政治、经济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对汇率产生影响。市场上的操作人员必须正确理解所公布的各种报道或数据,如外汇收支数据、通胀指标、经济增长率等。
但实际上,在上述报道或数据向市场公开以前,市场上已经会存在一种对于报道或数据所反映的实质的预期或判断。这种预期或判断将先于报道或数据公开前反映在价格中。一旦出现真实的报道或数据与人们的预期或判断大相径庭,就会导致汇率的大幅波动。仅能正确理解各种经济指标和数据对于一个外汇交易员是不够的。他必须明了市场究竟会对未公布的指标和数据作出何种预期和判断。
六、投机行为
市场主要操作者的投机行为同样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外汇市场上直接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交易相对来说所占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数交易从实质上讲是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将导致不同货币的流动,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人们分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后得出某种货币汇率将上涨,竞相抢购,遂把该币上涨变为现实。反之,当人们预期某货币将下跌,就会竞相抛售,从而使汇率下滑。
例如,二战后一段时间,由于美国的政治稳定,经济运行良好,通货膨胀率低,而经济增长在60年代初达年均5%,当时世界各国都愿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储存财富,使美元汇率持续上涨。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严重的通货膨胀及税收负担加重、贸易赤字、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使美元的价值大幅下跌。
对照影响因素在看看中国情况,你就了解了,如果你还想了解一些关于外汇的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一下。

回答3:

因为做生意的

回答4:

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汇率制。人民币近10年都处于升值趋势中,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下降形式反映出来的,即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金额减少。1994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8.6212,1995年为8.3490,1996年为8.3143,到2003年为8.2770(国家统计局,2004),人民币汇率近10年下降了4.1%。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8.2770,2004年1—5月人民币汇率累计平均仍为8.2770.2003年以来,人民币再一次面临升值压力,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欧盟、日本等不断施压,希望迫使人民币升值。国内外理论界也有人依据各种模型估算出人民币“应升值的幅度”,高的估计达到50%以上,低的估计也有15%以上。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以及外来的压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从1994年至今,中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2002年达到2864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5.55倍。从人民币购买力评价(PPP )看,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世界银行,2002)。从通货膨胀率差异看,美国自1998年以来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3%,中国同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CPI )为-0.3%,比美国低2.53%。197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9.3%。这2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异看,中国同业银行拆借利率2002年底为2.7%,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1.25%。中国的短期利率比美国利率高1.5个百分点。在国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比美元存款利率高1.4个百分点。此外,2002年上半年开始,美元由强走弱,人民币跟着美元一起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趋势相背离。在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情况下(1993—1999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至少比同期美国制造业高1.5个百分点),人民币反而随着美元贬值,使得贸易逆差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些都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一) 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第三,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

第四,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且不说90年代人民币是不是过度贬值或定价过低,单说近年来其他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没有动,仅此一条,就可以判断人民币对美元的价值有可能低估。

(三) 国际政治分析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有学者特别指出,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造成美国就业机会减少的因素不是中国,而是全球化竞争的无形之手。国外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有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和欧美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

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近年来,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谁能成为未来亚元的主导,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但更多的还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摩擦。加入WTO以后,中国处于制度大调整阶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美日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制度性经济摩擦在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中的份额开始加重。

(四)人民币升值的客观作用

1、 加强经济自循环的能力

当汇率变化反映了外币的供求程度之后,企业和家庭就能及时调整其策略,更为有效地利用外币。而且,如果国内企业长期借助有利汇率带来的成本优势,通过出口低端产品赚取利润越容易,国内企业投资于产品研发的动机就越小。这不利于国家的竞争力的长期发展。

2、 增加货币政策的自由度

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人民银行必须从市场中买入美元、投放人民币。这使央行难以将货币供应控制在目标区间之内。为抵消外汇占款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进行所谓的“本外币对冲操作”,即在买入美元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债券或央行票据,从市场中回笼资金。适度扩大人民币波动范围能增加货币政策的自由度。

3、 与缓解目前“经济过热”的顾虑相一致

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涨压力。而通过发放央行票据来回笼外汇占款的做法不具持久性,并将导致政府财务负担的上升。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由于:1) 外汇占款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2) 货币升值将使进口价格降低,因此可能压低国内价格。

人民币升值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中央政府做出的决定,不会是因为某一个原因,除非这个原因的压力大到让政府无法回避或阻挡。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化解各国以及各种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和压力;
第二:逐渐摆脱盯住美元的模式,为人民币成为硬通货做准备;
第三:借此机会,缩小港币和人民币的汇率差,争取达到1:1,然后,在适当时机下,人民币、港币和澳元将融合,形成单一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