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形成图像。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表1-5-1a、b)。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进行空间编码。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图像。
表1-5-1a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肝
140~170
脑 膜 瘤
200~300
胰
180~200
肝癌
300~450
肾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胆汁
250~300
胰 腺 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肾癌
400~450
脂肪
60~80
肺 脓 肿
400~500
肌肉
120~140
膀 胱 癌
200~240
表1-5-1b 正常颅脑的T1与T2值(ms)
组 织
T1
T2
胼胝体
380
80
桥 脑
445
75
延 髓
475
100
小 脑
585
90
大 脑
600
100
脑脊液
1155
145
头 皮
235
60
骨 髓
320
80
很多人都觉得ct mri片子,都很难看懂的,其实不然,因为人的构造都有一定的形态,拍出来的片子,应该是轮廓很清晰的,简单来说,如果没有病,一般来说,片子看上去是很“舒服的”、很“干净的“。
不规则片状混杂T1长T2异常信号,边缘模糊,脑室明显扩张,左侧脑室后角扩张明显,双侧脑室周围见云雾状略长T2信号影,提示有积液(可能出血或有炎性物质),不过考虑到是手术过后出现,首先,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家属的紧张情绪会无形中影响病人的康复。如果,医生要求用脑室导管的活,就听他的。因为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生长缓慢、恶性度低的肿瘤,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即使少数复发者,组织学形态仍与原来相似。87.3%的病人在术后随访期间存活,极少数诊断后很快死亡者可能因为病变范围过大或术后并发症,手术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案,依然已经作了手术,就要有信心。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予以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