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扩展资料:
《推敲》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之立马久之 ,谓岛曰 :“ ‘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白话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处:出自唐代阮阅的《诗话总龟》。
唐代诗人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
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
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
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
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来源,就是由于这个故事。
扩展资料:
贾岛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他出生于唐朝河北,是当时有名的诗奴。而贾岛之所以能获得诗奴的称号是与他的的行为有关系。
他可以为了做一首诗,而苦苦思索几年,不害怕所有遇到的困难,而且他作诗的时候很喜欢一字一句的推敲,就为了达到上下词句的意境一致,简直就像是诗的奴隶一样,所有大家就称他为诗奴。
贾岛还是唐朝有名的苦吟派的诗人,这一类的诗人苦吟为了诗中的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就能够不惜耗费所有的心血以及所有的功夫去钻研,去苦磨。贾岛曾经就有过这样的一个记录,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做了一首诗,当然这首诗在后世流传的确是相当的广泛。
听说在这首诗做好之后,他哭了,像个孩子似的,不顾任何的形象痛哭出来,当然了,他这可不是仅仅开心高兴而已,更多的是心疼自己,心疼自己这几年的付出,终做成了。
可不要以为贾岛每一首诗都要花费几年的时间,那肯定不是这样的了,只是偶尔那么几首诗而已,不然就这样的几年都做不了一首诗的人,可成不了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贾岛“推敲”诗句骑驴苦思 韩愈遇见给建议
“推敲”这一词源自于唐朝诗人贾岛在创作诗文时在“推”与“敲”两字之间犹豫不决,还因想得太过投入而冲撞到韩愈的仪仗队。贾岛从小便出家,法号无本。有一日贾岛骑着一头毛驴慢慢悠悠地在路上走着,期间突然诗兴大发,于是便随口说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实一开始这句诗后半句中并没有“敲”字,贾岛一开始属意的是“推”字。
秉着精益求精念头的贾岛在“推”与“敲”之间犹豫不决,一时不知道究竟用哪个字比较好。为此贾岛开始反复重复这两个动作,手指一会儿“敲”一会儿“推”的。由于太过沉迷于思索,贾岛任由身下毛驴自己走动,周围人见状都感到非常惊奇。就这样走了好一会儿之后,前方迎面走来一支仪仗队,没有主人指挥的毛驴全然不知避让,直直走到了该仪仗队中间。
该仪仗队中的随从见状便将贾岛从毛驴上拉下,并将他带至大人面前。贾岛这时才从思绪中脱离出来,也才得知自己面前的大人是韩愈。原来这支仪仗队其实是身任京兆尹的韩愈出城巡视的队伍。韩愈询问贾岛何故如此沉迷于思绪,贾岛便将自己的纠结之处告知韩愈。韩愈听完之后思索了一阵,回答说:“敲字更好。”于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句诗才会是“敲”字。
因为贾岛这件事情,人们开始使用“推敲”一词来形容写诗作文时反复斟酌字句的状态。话说贾岛创作诗文时的严谨态度引得韩愈十分欣赏,所以他们二人在定下“敲”字之后还结伴同游了好几天,期间经常交流写诗之心得。后来贾岛还俗并参加科举,可惜参加了几次都未能进士及第。不过他的诗颇受肯定,还被人以“诗奴”相称。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