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为人刚直,多次得罪曹操,后被曹操杀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扩展资料:
孔融被杀后续
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
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号哭而止饮。
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时人都为之悲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
说起孔融之死,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被曹操杀的,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呢?孔融之死与自己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孔融,字文举,据说是孔夫子第二十世孙,由此看来是有些来头的,大家都知道孔融可是个大才子,他小时候便很聪明,那段令人津津乐道的“融4岁能让梨”的典故更是被视为教育孩子学会谦让的表率,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6�1李膺传》),可见拜访李膺是件多有面子的事情。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一般人是见不到他的。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从小便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的性格。”十六岁时孔融为掩护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死,被视为“义士”。于是孔融便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三十八岁时就当了北海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虽然孔融很有才,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6�1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可是他的干法却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乱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做事又很没条理,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这为怀恨他的人提供了击败他的口实。然而在当时,曹操还是很看得起孔融的,在他被曹操请到许昌,当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建设部长),每次朝廷开御前会议,都是他作主发言人,其他卿大夫则不过挂名委员而已,即便如此,孔融依然不改本性,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孔融文才很大,名气大,脾气和架子当然也不小。一般来说,聪明人都有自视过高、瞧不起他人的缺点,尤其是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如果不能战胜这个弱点,聪明就成了一把自伤的利剑。同时,一个聪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佳佐证。孔融就是一个这么聪明而且从不掩饰他聪明的人。孔融依仗自己的聪明,在说话上是持才傲物,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即使对方是权倾天下的曹操,也不例外,一有机会就找他的岔子,用讽刺挖苦和故意捣乱的方式来发泄他对曹操的不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天下人面前标榜自己的聪明才华一样。197年,袁术称帝,曹操便想公报私仇趁机杀掉与袁术有婚姻关系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说《周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推托说,这是上面的意思。孔融心想,扯你妈的淡!嘴上也不饶人:莫非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说不知道?如今天下人敬仰您,只因为您聪明仁智,办事公道。如果滥杀无辜,只怕天下人都要寒心。首先第一个,我孔融堂堂鲁国男子汉,明儿个就不来上班了!曹操想想他说得也有道理,就不杀杨彪了,但心里肯定结了个疙瘩。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做小老婆。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因孔融博学,以为真有这事,便问他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及至后来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说酒可以亡国,由此非禁不可。孔融又跳出来唱反调,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酒怎么可以禁?再说从古以来就有因女人而亡国的,怎么不禁女人?这些话,当然让曹操很不受用。但孔融来头大,名气大,曹操轻易也奈何他不得,但“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从此恨上了孔融。
如果孔融只是说些讽刺刻薄话,也许曹操忍一忍也就罢了。可惜孔融还要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对曹操的每一重大决策都要表示反对,这就使曹操不能容忍了。加上孔融和刘备关系非同一般,曹操又正好要用兵荆州。留着这样的人在朝中,如何放心得下?于是曹操便决定在消灭刘备之前,先消灭了孔融。杀孔融毕竟不是杀别的什么无名鼠辈,还得讲点法律程序。因此曹操便任命郗虑去当检察长(御史大夫),查一查孔融有什么问题。郗虑原本与孔融不和,对曹操的任命自然心领神会,很快就收集到孔融的罪证,并让一个叫路粹的人写了举报材料。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刘字。这便是谋反了,当然该杀,可杀。于是孔融很快就被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也统统受到株连。不过曹操杀孔融,用的却不是“谋反”的罪名,而是“不孝”的罪名。据路粹的揭发和后来公布的罪状,孔融有两条“反动言论”。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言论,当然是“不孝”。所以曹操在布告上恶狠狠地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不但该杀,而且还杀晚了。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专制政治。当然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用心是很深的,表明曹操是极有心计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意气用事的书呆子,汉王朝历来主张以孝道治天下,曹操杀孔融,说明他维护孝道,而维护孝道就是维护汉室,这就光明正大,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不但能消灭孔融的肉体,还能诋毁孔融的名誉。你想,孔子的二十世孙居然主张不孝,他的人品还靠得住吗?一个连祖宗都背叛的人,难道还不该死吗?显然,曹操不但要整死孔融,还要整臭孔融,死了以后也翻不过身来,遗臭万年。
回过头来说曹操的杀孔融,与孝不孝的没有什么关系,却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东汉末年,许多名士都以“清流”相标榜。譬如祢衡,这位孔融的好友,这些人中自然有洁身自好的高洁之士,也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但不论何种“清流”,共同的特点,是才气大脾气也大,或没有才气脾气却很大。他们都自命清高,不肯与所谓俗人来往,也不肯与当局合作,或装作不与当局合作。如果只是个人生活闹闹脾气,还不要紧,然而他们还要把这种风气带到政治生活中来,而且弄得影响很大,这就不能不让曹操头疼,他确有正一正风气的目的,曹操是一个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要专政,岂容别人天天说他的怪话?他要用人,岂容大家都不来合作?这就要杀一儆百,才能一正风气,而孔融正好是这样一只大公鸡。所以他要杀孔融,还要批判他。对另一个才气和脾气也很大,地位和影响却不如孔融的人,就不去动他,而是交给别人去杀。一个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乱世是可悲的。他死后,曹丕向全国悬赏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辄赏以金帛”。如果,孔融活在今天,那他会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一个人气指数很高的文化人,然而,而生在乱世,又遇到了曹操,以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必然不被当权者所容的命运。
今天,处于职场的我辈,看完孔融之死,当从中汲取教训,人贵有自知自明,君子为人处世自当审时度势,不可持才自傲,目中无人率性而为啊!
“孔融让梨”的故事,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传统幼教的典范,《三字经》中是这样说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就是告诫少年儿童要懂得兄弟之间的礼让。
如此一位天资聪明、乖巧懂事的小孩,长大后的命运和性格却是令人唏嘘不已,最终被曹操以“图谋不轨”、“不敬不孝“等罪名杀害。
孔融青年时代是一位极其意气用事的愤青,史书记载。孔融生活的时代,已是东汉末年,朝廷极其腐败不堪,孔融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当时的名士叫张俭,在朝廷做官。因为看不惯当时的宦官把持朝纲,上书弹劾宦官的罪行。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年,刘氏汉家天下在外戚和宦官的双重摧残下,已经是风雨飘摇,几近覆灭。此时,恰逢十常侍作乱,宦官权势熏天。
张俭哪能得罪的起宦官,进而被宦官污蔑论罪下狱。 孔融听说后,愤慨不已。组织一帮人马,居然把张俭从监狱里劫狱救出。
官府追究下来后,孔融的哥哥孔褒念及兄弟情深,就自己抗下整件事情。孔母听说后,爱惜儿子,就跟官府请求说愿意代儿子赴死。
最后,这件官府权衡过后,只能让孔融的哥哥孔褒定罪入狱。
青年时期的孔融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劫狱,害死亲哥哥,但这件事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孔融的名声名扬乡里。
孔融一生官至渤海太守。在渤海太守任上期间。向曹操大力保举东吴盛孝章,还留下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盛孝章,本是东吴的大臣,因为得罪东吴朝廷,遭到排挤。盛孝章准备潜逃东吴,孔融得知后,立刻向曹操保举曹操,希望曹操能出面协调,保住盛孝章。
孔融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太过于意气用事,完全不考虑曹操的感受。曹操如果出面保护一个东吴的叛臣,曹操将会是怎样的外交处境。此时,孔融用各种天花乱坠的道理,道德绑架曹操。
另外,还向曹操举荐祢衡这种狂士,祢衡除了骂上司,从来没见过他有何贡献。如此云云都惹得上司曹操非常不满,终于有一天曹操爆发了,孔融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结道理
孔融一次再次挑战曹操的心理底线,自己却浑然不知大祸临头。最终被曹操以“不孝”等罪名诛杀。身逢乱世,即使是名门之后,也难逃被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