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楚秦变法措施的共同特点

2025-04-25 04:17:4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求采纳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1.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侯,变法内容:
政治上,打击旧贵族,无功不受爵。经济上,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另外,制定《法経》维护封建政权。
结果巩固了封建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2.楚国吴起变法,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内容:
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而收爵禄。裁汰冗官。军事上,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建立武卒制。
结果使楚国由弱转强,但楚悼王死后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3.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天下,主张依法办事。

4.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两次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2)奖励军功,军功爵制。(3)推行县制,实行连坐。(4)迁都咸阳,制定秦律。(5)统一度量衡。(6)焚诗书,禁游学。
影响: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但新法却深入人心。

吴起大刀阔斧式改革启示:
搞改革不能只凭热情
楚国改革失败,源于操之过急,树敌太多;只抓政治,不抓经济;只抓军事,不抓民生吴起在魏文侯死后因内部纠纷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他们把持许多重要职位,而且盘根错节,动弹不得。吴起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家,他分析楚国的局面,对楚悼王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他把魏国改革措施运用到楚国,对楚国的贵族保守势力予以猛烈打击。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吴起还将居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往荒凉地区。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枝官”,精简机构,还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谗不蔽忠”,“塞私门之情,一楚国之俗”。将省下的行政经费用于训练军队,“要在强兵”。
吴起改革的劲头之大、勇气之足,实属罕见。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恨不得一下子将旧贵族势力全部扫清,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然而,事与愿违,吴起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他变法仅过一年,支持他的楚悼王死去,对吴起心怀不满的贵族、宗室大臣就按捺不住,聚集起来,杀死吴起,并将他车裂。吴起之死是悲壮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改革事业献出生命的人。他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式作风也为后人称颂。的确,吴起立志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在战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但吴起的悲剧又告诉我们,搞改革不能只凭热情,还要讲究节奏、策略,还要照顾方方面面,吴起显然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有的学者将吴起改革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楚悼王死得太早。我看这只是学者的一厢情愿。首先,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社会改革得以进行主要是国君有变法图强的愿望。若国君保守,不支持改革,仅凭改革家是无济于事的。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早死固然可惜,但新上台的国王是什么态度呢?还是未知数。因为在楚悼王刚去世,吴起就被贵族杀掉了。吴起死后,变法失败,楚国又回到原先状态。同样,在秦国,支持商鞅的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政敌也立即反扑,商鞅被车裂。总之,在中国历代王朝,能否实施改革,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若无决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积极也没有用。
从吴起改革的内容看,基本是在政治层面。政治改革无疑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国家选人、用人和重要制度的建立。然而,在天高皇帝远的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多在统治阶层进行,对于老百姓而言实在太遥远了,人民关心的还是生活问题、温饱问题,吴起改革没有涉及与人民利益相关的经济问题是一大缺憾。在当时,不扶持小农经济,不保障农民利益,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看魏国,李悝颁布“尽地力之教”,西门豹实行“藏粮于民,寓兵于农”,都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好处,这就使改革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吴起改革缺少这方面内容,如同一个人缺了一条腿,不可能走得太远。照吴起的思路,只抓政治,不抓经济,只抓军事,不抓民生,再给他几年的时间,国家也好不到哪儿去。
吴起的政治改革也颇有商榷之处。我觉得,他犯了急性病,操之过急,树敌过多。楚国是一个贵族保守势力很大的国家,错综复杂的宗法关系、人际关系,使得既得利益集团树大根深。要想触动他们,扫除他们的势力,必须掌握轻重缓急,从薄弱环节入手,而不能简单草率,必须有破有立。比如,他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三世而收爵禄”,这是对西周以来宗法制度“五世则迁”的重要修改。可以估计,当时爵禄传承三代的贵族一定不在少数,他们执行的是老祖宗定下的传统。而吴起竟断然宣布,从即日起爵禄传至三代者不再下传!贵族丧失了爵禄,要不要给予安置,或者帮他们找个出路?不仅没有,而且“迁往广虚之地”——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实在有些不近情理了。什么事情容易激起剧烈的矛盾冲突?莫过于断了人家的生路,使其生计出了问题。其实,对这些旧贵族可以用缓和的手段和办法,有节奏、有分寸地逐步解决,不要扩大矛盾,不要打击面过宽。而吴起大刀阔斧,不管不顾,使许多并非敌人的贵族利益受到损害,对吴起恨之入骨,最后导致楚悼王死后仅3天,尸骨未寒,吴起就被贵族们杀死并车裂。
以往一些研究吴起变法的学者说,吴起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吴起对旧贵族的打击不够坚决,镇压不够彻底。我说,非也。是他打击面过宽,办事过于简单粗暴,迅速激化了矛盾。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意为吴起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从性格看,说吴起“刻暴少恩”并无不确之处,这是吴起的性格,也是法家的性格。古往今来,社会矛盾越尖锐越好吗?敌人越多越好吗?吴起的悲剧很值得我们深思。
商鞅环环相扣式改革启示:
敢不敢处罚权贵是关键
商鞅在秦国改革的成功,绝不是他个人拼搏的结果,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民众的接受商鞅与李悝、吴起相比,是个幸运儿,他是在总结了东方改革变法经验教训之后来到秦国的,而秦孝公又有感于秦国落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怀着知耻而后勇的决心向东方伸出了橄榄枝。
商鞅的成功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宣传变法理论,制造舆论氛围。商鞅变法目标明确,就是要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一跃成为军事强国。为此他在朝廷上与守旧官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针对保守派“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论调,商鞅坚定地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作礼,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此话掷地有声,秦孝公非常欣赏,连连称“善”。法家主张“今胜于昔”的进化观点,眼睛向前看,政治观念是进步的。
商鞅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并取信于民,还在南门立一木,有搬至北门者予以重赏,这本来是举手之劳的事,用得着重金赏赐吗?有人搬木,果然赏赐兑现,商鞅这近乎作秀的举动,只为“以明不欺”,为颁布人人遵守的新法铺平了道路。
改革内容全面,环环相扣。商鞅变法内容丰富,涉及秦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扶持小农经济;政治上,破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将贵族身份的符号爵位扩大化,变为所有人均可获得,条件只有一个,上战场杀敌人,此项改革极大调动了民众参战的积极性,秦国军事力量迅速壮大。应指出的是,商鞅对旧贵族不像吴起那样,剥夺爵禄甚至赶出京城,而是让他们也参加战斗,立功授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种给出路的办法显然比吴起高明。
推进改革必须执法严明,而敢不敢处罚权贵是执法关键。商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典范,甚至对犯法的太子也没有放过,处罚了他的两个老师,在秦国引起很大震动。
总之,商鞅在秦国改革的成功,绝不是他个人拼搏的结果,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民众的接受,他的新法在秦国落地开花,大获全胜。史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虽然也因为得罪权贵落得和吴起一样的悲剧下场,但他的事业成功了。自商鞅变法后,秦国走上了崛起之路。经过130多年的艰难历程,秦国由弱变强,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从这点看,商鞅是个英雄,对中国历史有贡献,功不可没。
研究商鞅变法的得失,不可忘记商鞅是把改革的目标锁定在“耕战”二字上,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加强集权统治,肆无忌惮地对民众役使、压迫,实行弱民、愚民政策。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又把秦国的统治模式放大到全国,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公元前206年,仅仅存在了16年的秦帝国就灭亡了,短暂的十几年与在崛起之路行进的130多年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从秦朝的国力看,不可能在短时间灭亡,这又是为什么呢?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得与失,也许可以使我们有所感悟。

回答2:

共同特点
打击宗室贵族的势力。对“国”有利,当时宗室贵族享有特权,直接威胁国君的权力。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相同:都是以
法律
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相同: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