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2025-02-23 12:17:5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当我们在谈爱的时候,伴随它的还有一个字,叫情。但是这两个字要想更好地理解,从词性上首先要把它拆开。一个是爱,一个是情,绝大多数人爱情里没有爱,只有情。


基于佛法的基本定义来说,“情”是情绪,一个竖心边加一个青草的青。那心里长了草是什么?是杂念。


当放在生活里面,情是什么?

情是我们的感受。有感而生情,是我们的情绪、喜好。所以当爱“着于情”的时候,就成了情绪,就开始千头万绪,连绵纠缠。所谓剪不断理还乱,这就是情执,由爱情进入情绪,最后产生执着,形成情执,而情执就导致了苦难的发生。

那什么是爱?

繁体字是个“受”字头,中间有个“心”,下面一个类似朋友的“友”,没了“心”就是“受”,感受的“受”,接受一切、忍受一切、承受一切。但是有“心”的时候,他就是鲜活的,被称为“爱”。


再简单一点,什么是爱?

用自己的心接受一切,把所有人当朋友一样对待,可以称为爱。在传统文化里面谈两个人夫妻之情、男女之间相处之道有很好的词,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彼此像朋友一样,把他放在你的心里面。真的朋友间是可以接受彼此的不好,去欣赏他的优点,而且为对方去付出,又不过度干涉。我们往往是陷于情执,最后导致的是因占有而发生的过度干预,最后把自己拖入了苦难的地狱。而从来没有过真正简单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真正的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接纳对方、用心地陪伴对方。


关于爱情我们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付出爱、享受情,而不是占有爱,困于情,这是本质的区别。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回答2: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无私的付出,但是多半的爱情还是以占有、控制为出发点,这和人的不安全感有关,因此,要求情人对你做到全心的奉献,恐怕是很困难的事。也因如此,甜蜜的爱情,却往往是最痛苦的。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可是,这种心是“真心”吗?《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烦恼心”。
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回答3:

佛教认为任何感情都是自私的。都是占有欲。
只要有生起就会有衰败直至消失。爱情也一样。都是咱在“我”与“我所”这个方面的。只要有“我”也就是执着有我或者说是“我执”就会有烦恼就会有造作。爱情是自私的是绝绝对对的“我执”在操纵。要解释这些篇幅会非常的长。

回答4:

爱与情是相对的。爱这个字唯佛敢当。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能度众生超越生老病死苦。这就是爱。爱这字,不可说,因为在爱上添一个字就不是爱了。爱不可思议。爱是给与。情是感性的,是心遇缘而产生的感应。情是波动的,情是不静的。爱是不可思议的净。情的波动失去了爱的净。所以爱中无情,情中无爱。爱生情灭,情灭爱生。

回答5:

爱情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说是爱对方,其实是爱自己,因为你需要对方和你在一起,这和喜欢一个物件没有区别,就算抛开佛教不论,在古代的中国,男女之情也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话题,因为古代的婚姻基础是道义与责任,并不是爱情,所以古代才极少出现婚姻破裂的情况,佛教说得更透彻,爱情也是一种很严重的执着,你可以搜一下阿难和摩登伽女的故事,就可以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