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算得上是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战国七雄之秦国和赵国强势对决,结果赵军损失四十五万大军,而秦军也损失二十万左右,这一场战打下来,死亡人数在六七十万左右,还是在人口并不多的春秋战国时期,可想而知,这场战争有多惨烈。
人们在提起长平之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秦国和赵国,而忘了是谁引起的这场战争,原本和赵国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是秦国和韩国的争端,秦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离,成为孤地。冯亭不肯将上党郡交给秦国,于是来了一个祸水东引,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动心了,在他看来,发百万大军打一年还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邑来,现在白白得了十七座城邑,这样的好事如何能拒绝,所以即便是平阳君认为不妥,赵孝成王和平原君等人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上党郡,赵国派出廉颇去接管上党郡,并驻守长平。
冯亭和赵国的所作所为,让秦昭襄王大为恼火,于是发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由此展开。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攻打廉颇。廉颇是赵国的老将,作战经验丰富,鲜有败绩,但是遇到强悍的秦军,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几乎是节节败退。
后来,廉颇不得不下令筑起壁垒,坚壁不出,打算拖死秦军。秦军毕竟是远距离作战,粮草供给上确实耗不起,这本是当时最得当的策略,但是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不给廉颇继续坚壁不出的机会。
秦昭襄王自然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不行过多的消耗,于是派人到赵国去实行反间计,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将军,如今赵奢不在了,那赵奢的儿子赵括同样可怕。而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又是打败仗又是畏缩不前很生气,这又听到秦军害怕让赵括出战,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廉颇不肯出战,那就换将,而廉颇也确实不肯出战,出战对赵军极为不利,只是赵孝成王显然没有给廉颇继续参战的机会,他直接将廉颇换了下来,换上了没怎么上过战场的赵括。而且还有一点对于赵军来说极为不利,那就是不仅赵军换了将,秦军也换了将,而且还是换上的白起。
赵括出战之前研究了一些王龁的战术,但是对白起却是陌生的,而白起则针对赵括制定了战术。就这样,秦国最厉害的将军与赵国年轻气盛的将军在战场上相遇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战场不是,赵括虽然不惧怕出战,但是遇上不按套路出牌的白起,赵括也只有失败的份。
而且败得极为惨厉,不仅自己死在了战场上,还有四十五万赵军失去了生命,这对于赵国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后期的赵国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强盛时期。当然长平之战中,秦军赢得也不轻松,少说也有约二十万大军失去了生命。
但是白起还是觉得应该继续乘胜追击,所以他决定兵分三路,王龁攻皮牢,司马梗定太原,而他自己则领兵攻打邯郸,争取在赵国和个诸侯国反应过来之前多攻下点地方来。不过很快就有人阻止了白起的动作,苏戴应赵国和韩国的请求到秦国去说服范雎阻止这场战事,范雎接着又劝说秦昭襄王先休整大军,再做打算。
于是秦昭襄王将白起召回,等到长平之战结束快一年后,秦昭襄王才决定发兵攻打赵国。这很显然这个时机远没有当初的时机好,不过五大夫王陵还是领着大军去攻打邯郸了,接下来就爆发了邯郸保卫战,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国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护住了邯郸,而秦国撤军而去。
那么,赵国刚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如何还能抵挡得住这一次的进攻呢?说起来还诞生了一个典故和一个成语,即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得知秦国发兵攻打邯郸后,赶紧寻找外援,他想到的外援就是魏国和楚国。平原君赵胜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夫,所以赵胜就给魏无忌写了信,让魏国出兵救赵。信陵君说服魏安僖王出兵救赵,魏安僖王让晋鄙领十万大军出发去救援邯郸。
魏国要救赵国,秦昭襄王自然不愿意,他威胁说魏国如果出兵,到时候打下邯郸来就接着攻打魏国,魏安僖王不愿意惹祸,所以让晋鄙在壁邺驻扎以作壁上观。平原君知道后很生气,责备了信陵君,最终信陵君在门客的建议下找如姬偷到了晋鄙的虎符,又领着大力士去说服晋鄙出兵,在晋鄙不肯的情况下,杀死了晋鄙。
然后信陵君领着十万魏军救援邯郸,另一边,楚国的春申君也领着十万大军救援邯郸。楚国原本是不想出兵的,但后来被赵国的毛遂说服。我们知道平原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有很多门客的,所以在决定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借兵的时候,平原君就召集自己的那些门客,看谁能胜任这项工作,有个叫毛遂的就自荐要去楚国。
最终就是这个毛遂成功说服了楚国出兵,然后春申君领着十万楚军北上救援邯郸。但是信陵君和春申君的速度都没有及得上秦国的速度,在楚魏大军还没有到达的时候,秦军就已经开始攻打邯郸了,邯郸岌岌可危,赵国国内兵力确实不足了。
邯郸已经在投降的边缘,平原君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办法阻止解邯郸之围,就在这个时候,李同建议平原君:
“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平原君吩咐下去,组成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由李同率领保卫邯郸。再加上邯郸被围的阴影笼罩着赵国人,邯郸城内的人早就自发组织起来。
在生死存亡之际,人们爆发出来的潜力是无穷的,靠着这些,赵军成功将秦军逼退了三十里。而魏楚大军又适时赶到,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只得撤退,邯郸之围遂解。秦昭襄王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当初派王陵攻打邯郸,出师不利之后又继续增兵,并且一次次下令让白起出战,但是白起分析了局势之后硬是不出战,最终秦军大败而归,损失的兵力最少也在十万以上。
不得不说,赵国还是很顽强的,在长平之战损失如此惨重的情况下,还能借着魏楚联军成功护住了邯郸,而且就在国内有如此大战的时候,赵孝成王并没有将边境兵力撤回,这也是赵国在边境取得对匈奴作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国名将李牧很早就在赵国边境代地雁门郡驻守,李牧在雁门郡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便宜行事,当地的税收不会上交赵国,而是都被李牧用在了军中,除去武器之外,就是军队的伙食,伙食是相当好的,每天都会宰牛来吃,但是李牧却不准士兵与匈奴正面对决。
他派出的侦察兵很多,每次一查到匈奴来犯,即命令大家坚壁不出,所以匈奴人每次都败兴而归,时间久了,匈奴人包括李牧的部下都觉得李牧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将军。这件事被赵孝成王知道后,将李牧召回换上了别的将军。
结果每次将军与匈奴作战,都损失很大,雁门郡的百姓也跟着遭殃,时间一久,找孝成王寻思这还不如李牧在的时候呢,于是又派李牧前去镇守,但是李牧却称病不去,最后在赵孝成王的再三要求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得到赵孝成王的许诺后,李牧到了雁门郡,然后继续从前的操作,士兵该吃吃,该喝喝,该训练训练,就是不准迎战匈奴,几年之后,李牧觉得机会到了,就开始制定自己的作战计划,首先就是选出一支兵力大约在二十万左右的作战队伍。
“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等训练的差不多了,李牧又让当地的百姓放心放牧,百姓领着牛羊漫山遍野放牧,这让匈奴人看了很眼馋,然后一支匈奴人就来攻打雁门郡,这一次,李牧派出了一支队伍与匈奴作战,并且还要佯装不敌撤回,让匈奴俘虏了几千人。如是几次,匈奴人确定李牧不足为惧,于是匈奴首领领着十余万大军攻打雁门郡。
而李牧早就在为匈奴大军设下了天罗地网,“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又乘胜追击,迫使匈奴人十余年不敢再犯赵国,这就是著名的赵破匈奴之战。
赵国能在长平之战后还能赢得这两次大战,靠的是赵国人民的团结,邯郸之围中,平原君出力最大,不仅请来援兵,还将自己府内的金银财宝和人力都捐了出来,人力物力财力,平原君全部都掏了出来,最终保住了邯郸,而与匈奴一战中,李牧筹划了数年,不仅训练了自己的士兵,也将匈奴兵养成了骄兵,所谓骄兵必败,正是这个道理。
在战国后期,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被白起坑杀40万士兵,元气大伤。但在随后的邯郸保卫战中,赵国却打败了秦国,歼灭秦军10万以上。主要就在于,赵国当时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援助,又能够积蓄起对秦国的恨意。关于赵国歼灭匈奴10万骑兵,主要就在于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能力超绝。再加上,赵国军队本来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抵御秦军,一部分抵御匈奴。以下,为大家介绍邯郸保卫战以及李牧如何全歼10万匈奴骑兵。
邯郸保卫战,秦国大败而归。公元前260年,秦国将领白起打败了赵国将领赵括,并坑杀了40万赵国。当时,白起建议秦昭襄王直接发兵赵国首都邯郸,灭亡赵国。但当时的秦国丞相范睢嫉妒白起的功绩,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六座城市,停止进攻赵国。结果,赵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将六座城市送给了齐国,又分别向魏国与楚国割地,并联合燕、韩,准备一起抵御秦国。
由于没有得到赵国的六座城市,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王陵带领10万秦军攻打邯郸,但遭到了赵国人的殊死抵抗。后来,秦昭襄王又派遣了10万秦军增援。在赵国危亡之际,楚国、魏国的援军赶到。特别是魏国的公子信陵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白起称病数次拒绝秦昭襄王的征召,最终被赐死。
赵、魏、楚三国联军打败了秦国,歼灭了秦国10万大军。不仅如此,三国联军还收复了大片失地。魏国的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国的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国的上党郡以及汝南,都在邯郸保卫战之后得以收复。
李牧歼灭了匈奴10万骑兵。事实上,赵国的兵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用于防备秦国,另一部分用于防备匈奴。作为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就是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成名。为了能够彻底打败匈奴,李牧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
李牧担任赵国北部地区防御匈奴的主要将领以后,对匈奴采取了退让的策略。匈奴一旦入境,李牧就要求士兵与民众撤回城内。由此,匈奴人一直认为李牧非常懦弱。等到了李牧将士兵训练万兵,而匈奴人也非常轻视李牧。最终,李牧准备了兵车1300辆、骑兵50000人、步兵十几万,设下了埋伏,全歼了10万匈奴骑兵。此后,匈奴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次南下。
总结一下,在长平之战以后,赵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实力还在,才能够接连打败秦军与匈奴人。
因为这距离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了20年左右,当时的小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壮年,可以拿起武器,而赵国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所以能够歼灭秦国大军。
因为在这一次的战争当中,赵国并没有用所有的兵马去打仗,他的国内还有很多的军队。
长平之战确实让赵国军事力量损失惨重,但其国家运作并未伤及太深,所以还有能力继续发展军事,虽然达不到以前的标准,但打赢局部的战争还是有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