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镜:
第一阶段,武帝前后,新的镜类开始流行,其特征有五点:1。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方式,将镜背均匀分成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2。突出主纹,地纹逐渐消失;3。主纹素朴,图案简单;4。铭文逐渐成为镜纹的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西汉晚期,特别是王莽时,铜镜又有新变化。1。铜镜纹饰题材有新突破,形象各异的禽鸟、瑞兽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2。四神动物、禽鸟的造形更为形象化,使人一扫饕餮、蟠螭图案狰狞恐怖的感觉,出现动物和禽兽,而且图案精巧,生动活泼,有强烈的现实感。3。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铭文以“尚方”铭最多。
第三阶段,东汉中期以后,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发展时期,其特点是:1。铜镜题材广泛,纹饰复杂,这时神仙思想题材中大量吸收流传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内容,在反映神仙世界的图案中,同时涌现出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如栩栩如生的骏马、翩翩起舞的神人和各种姿态的侍者等。2。浮雕式技法的产生和“轴对称”的纹饰布局。
从西汉到东汉中期,如草叶纹镜,规矩纹镜等,都是以单线勾勒轮廓为主要手法,即有学者称之为“线条式”的作法。东汉中期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采用了浮雕式手法,主题纹隆起突出,高低起伏,形象生动,使纹饰的视觉效果由线条式的平面变化为半立体状,开创了后代铜镜及浮雕的制作手法。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 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可分11种之多。早期(隋至唐宗初)主要有瑞兽葡萄镜、瑞兽镜、四神十二生肖镜;中期(高宗武后至德宗),主要有花鸟镜、鸾鸟镜、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晚期(德宗至晚唐),主要有八卦镜、万字镜等。唐镜的纹饰布局主要有五种:即对称式,散点式、单独式、旋转式和满花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