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中安徽人民创造的不是其中三宝,文房四宝都与安徽有关,分别为宣笔、徽墨、宣纸和宣砚。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扩展资料
“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宝在文人墨客眼中不仅是工具,更是陪伴,这样的陪伴历经岁月,日久弥新。如果追根溯源,不得不去一个地方——安徽省宣城市,这里的文房四宝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由古至今,一直是宣纸、宣笔、徽墨、宣砚的原产地和重要集散地。
1、笔:落纸惊风起 摇空滴露浓
拿宣笔为例,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蒙恬造笔的传说流传下来,于是便有了“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的诗句。
“宣笔的品种现在增加了,由以前的两百多种发展至今天的六百多种,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书画艺术市场的需求。”一支高级宣笔,选毫尤为精严,制作程序也十分繁杂,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从选毫到成笔,还须经过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等五个车间十几道工序,“一支上品宣笔至少要修整二次, 并用放大镜检查,足见空笔制作之精湛和笔工艺人之辛苦。”
2、墨:妙句之来墨妙同,信知吾道未全穷
如果你想目睹一块徽墨的形成,至少要花上一周时间。制墨堪比淘金,一间20平米左右的漆黑的炼墨房,30多个灯油,灯油上面盖上碗,不能扣死,否则灯火会灭。过了几十上百个小时,倒扣的碗底终于形成薄薄一层煤灰,这便是徽墨的原料。30个碗里刮出的煤灰,也不见得做出一块徽墨的二分之一。
“制墨是件苦差事,工序繁多,还有这一定的危险性。”现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绩溪县良才墨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冯良才深有感触,制作墨粉需要炼烟,油烟材料主要是桐油加猪油,桐油加香油,桐油加生漆。整个手续非常繁杂。一次制作过程下来,整个人除了眼睛和牙齿以外,身体其他部位全部会被熏黑。
3、纸:宣纸走笔搁一半,静等圣贤泼墨还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而形成一张宣纸,要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才可成型。
安徽泾县双鹿宣纸有限公司总经理、光华宣纸工艺厂厂长曹光华仅凭感官便知纸的好坏,“一眼观手摸,好宣纸一定是洁白的。二听声音,好宣纸发出的声音是柔和的。三用笔试,好宣纸有良好的吸附性,吸水性大而迅速,既能较快地吸收墨液,又能保持墨粒,有适当扩散墨液的能力。”
4、砚:笺麻素绢排数厢 ,宣州石砚墨色光
宣砚不仅做工考究,且原材料稀少。李白诗云,“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这是最早关于宣砚的记载。享有“歙砚国手”之誉的王祖伟介绍,古人对砚的保养十分讲究,“宁愿三日不洗脸,不可一日不洗砚”。
因为砚石原材料稀少,曾经受原材料影响宣砚生产曾中断数百年,近年来,绩溪县和旌德县境内均发现砚矿石资源。2012年,旌德县在宣砚历史挖掘和品牌开发上取得突破。但直至今日,宣城市乃至安徽省文人墨客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尽快找到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歌赞颂的宣砚石矿,彻底结束安徽缺少优质砚石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房四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房四宝:穿越古今的文化名片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其中三宝与安徽有关,分别是:安徽徽州的徽墨、安徽宣州的宣纸,安徽徽州的歙砚。
扩展资料: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前者源于梅尧臣《再和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后者出自陆游《笔砚纸墨戏作》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由于文人雅士珍爱文房四宝,所以给它们送了许多雅号。
笔:
笔可以说是中国的专有发明了,民间传说笔的发明者是秦国大将军蒙恬,但考古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笔了。笔,古称“聿”。
《说文解字》中有云:“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如此可见,那时候确实有这种东西,只是各国的叫法不同罢了。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称为“笔”,在‘聿’的上面加了‘竹’,成为繁体字“笔”。
最早人们制笔,多用禽、兽之毛,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兔毛是最好的原料,魏晋时多选用鼠须,唐代又复用兔毛,因选用韧性较强的老兔毛,被称为“紫毫”。
宋代以后,大量采用羊毫制作,至元代,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笔”选用当时优质的羊毛做原料,制作出了毛细,锋嫩,色白和质净的上品羊毫,最终,“湖笔”取代了流行已久的“宣笔”。
墨:
墨的起源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种。天然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人工墨的发明者据文献记载是周宣王时期的“邢夷”,但实际上,商代甲骨文的红黑两色字体是用人工墨涂写的。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徽墨”,大致始于唐末,其创始人是墨工奚超父子,由于战乱,父子二人逃亡歙县,把制墨技术带到了江南,他们所制的“奚氏墨”很快传入南唐宫廷。
李后主喜文弄墨,对“奚氏墨”大加赞赏,封奚超之子为“墨务官”,赐李姓,“奚氏墨”改为“李氏墨”,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的美誉、自此,“李墨”闻名天下,全国制墨中心移至歙县。因歙县为古徽州所治,故李墨被称为徽墨。
纸:
纸的应用要晚于笔和墨,产生于东汉。《文房四谱·纸谱》引文嵩《好畤侯传》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
楮皮白,可造纸,故称为“楮知白”,亦称“楮先生”,简化为“楮生”。纸还有“云肪”、“云蓝”之称,如米芾《寄薛郎中》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
砚:
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文房四谱·砚谱》引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云:“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于是“石虚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砚的雅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房四宝
1、宣纸
2、徽墨
3、歙(she)砚。
徽墨
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宣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歙(she)砚
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徽墨 百度百科_宣纸 (文房四宝之一) 百度百科_歙砚
笔 纸 墨 砚是端砚最好 是广东的
宣笔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与另一位大将王翦一起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地区(即宣城、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用它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即紫毫笔。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的秦笔,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蒙恬也被后人尊称为制笔的祖师。
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园、齐、健四德兼全的独特风格。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极受书画名家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任宣州太守时,曾咏紫毫笔:“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宋代诗人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宣城笔工匠)海内称第一”。晋唐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曾为得到宣笔而写过“求笔帖”。近代国内外许多著名书画家如刘海粟、李苦禅、赵朴初、肖龙士、黄胄、范曾等使用宣笔,均留下了如意的作品。
宣纸
据文献记载,宣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之年(公元121年),蔡伦死后,其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来孔丹在峡谷溪边,偶然看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白的纤维,便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还有一说,相传宋末天下战乱,有个叫曹大三的人,在泾县以造纸为业,他继承先人的技术,逐步改进提高,终于造出了雪白纯净的好纸,这种纸当时都在宣城一带集散,所以,统称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欧阳修曾经用这种纸起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生产宣纸的中心地点在泾县,过去那里有许多造纸作坊。而今,泾县宣纸厂的工人们,一边充分发挥祖传造宣纸的“秘方”功能,一边改进工艺和操作技术,不仅产量不断上升,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人们赞宣纸是“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最新最美的画图,一章章最新最美的文字,都凭借宣纸而光跃千秋。
徽墨
我国已有4700年的制墨历史。秦初为天然石黑,以竹挺点漆、研磨石炭为汁而书。西周始烧烟制墨。徽墨生产始于唐代末朝。那时,由于战乱,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一家由河北易水来到皖南山区。他们见黄山多松,新安江水清倒,是制墨的好地方,便定居歙州,重操墨业。他们以皖南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制成“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退,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闻之十分赏识,并赐给“国姓”奖励。于是李延珪成了古今制墨家的宗师。到了宋代,形成了“徽人家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这一时期,黟县的张遇创制了油烟墨,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黄山的沈珪以古松烟杂用脂,漆渣烧之,得烟极黑,为漆烟。歙县的潘谷,新安的吴滋所造之墨,也风靡一时。公元1121元歙州更名徽州后,李墨及其它各家所制的墨,都统一称为“徽墨”了。现在,屯溪、歙县、绩溪的几家徽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恢复生产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珪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墨”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兼并的成套集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