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学生进入了中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和新的学习方法都等孩子去适应。因此,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存在着一个过渡问题。过渡得及时顺利,孩子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初中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成绩提高快,否则学习起来就困难重重。因此,我们要求孩子上了初中必须做到以下8条。
(1)学生必须具备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紧紧地看守”是当今各个小学管理学生的主要方法。上自习老师陪着,开展活动老师跟着,孩子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班主任亲自处理。这种看守的管理办法,使孩子产生了依赖思想,而缺乏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到了中学,随着课程的增多,班主任除了给本班上课外,还要给其他班上课,备课量、批改作业量都增大了,有的班主任还担任着别的社会工作。因此,班主任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在班上了。同时孩子年龄大了,他们从内心里需要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从管理的角度讲,孩子上了中学后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如果孩子认识不到这一点,把上初中以后的种种变化误认为中学没有小学管得紧,管得严,而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那么纪律很快就松弛下来,学习成绩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初一学生过渡的不好,到初二两级分化就开始了,如果已成了学习中的差生,再追上去就非常难了,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2)孩子的学习态度,必须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小学,孩子的年龄小,贪玩,自我控制能力差,求知欲不强。在学习上主要是靠家长和老师督促,甚至是逼着学,用作业压着学,学习的方法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认为只要完成了作业就给老师完成了任务。可是到了初中,课程一下增加到11门,内容又多、又新、又深。要想学好这么多功课,学习态度必须来一个根本转变,这个转变就是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只有这样的转变,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要走自我解放、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路子,在这方面发展好了,就成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会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能上不去吗?
(3)在记忆方法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转变。
孩子在小学期间,多用的是机械记忆法,就是让孩子和过去私塾里的孩子一样死记硬背,不管孩子理解不理解。当然这种方法在中学里还要继续用,如背英语单词、背课文、背诗歌、背公式、定理等等。但是,进入初中后,随着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增加,定义、定理、定律、推理、原理等抽象知识增多了,学习这些知识,只有理解得透,才能记得住、记得牢,有些知识要经常对比,反复研究才能掌握。因此,孩子进了中学以后,记忆的方法应从理解知识为主,这就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4)要学会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高,学习内容的加深,孩子在思维方式上也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主要是形象思维,单单这一点是很不够的。每一个孩子必须由单项思维向多向思维、多层次思维、多方向思维过渡,尤其学习代数、几何后更是这样。要做到一题多解,就需要发散思维。孩子上了中学,家长和老师要指导孩子学会用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去学习。使他们慢慢学会运用多种思维,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孩子的思维进行了转变,多种高深的知识学起来就容易了。
(5)要让孩子不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凡是学习有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来讲,首先要培养他们按科学的学习程序学习。这个程序分四个环节,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前后照应的学习规律。这四个环节是:
a、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听课前的准备,是主动自觉学习的表现。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和自学的自觉性。在预习时,有些问题一看就明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课堂上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时精力特别集中,看看老师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学起功课来自然积极主动,会学不好吗?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就更应该笨鸟先飞。
b、上课听讲。上课听讲是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忽视了这一环节就是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上课听讲千万不能分神,决不能边听边玩,作小动作。上课时眼睛、耳朵、手、大脑都必须围绕着讲课的内容活动起来,孩子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不能放过每一个新概念,甚至一个关键的词语。孩子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课堂,如果课堂上不抓紧,将是造成极大的浪费。实践证明,凡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都是不会听课,无一例外。
C、复习要及时。有些孩子上自习,或是在家里,拿过作业来就做,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学习程序上的错误。作业前,必须先复习刚学过的知识。通过复习、归纳、看例题,总结消化所学的知识,然后才写作业,这样做起作业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错误也比较少。另外,通过当天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阶段复习等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D、独立完成作业。写作业之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消化和掌握知识,不是为写作业而写作业,也不是为了给老师完成作业。因此,写作业时一定独立完成,掩耳盗铃的事不做,不会的题,先请教课本,弄不明白才请教同学或老师。责任心强的同学应该像考试那样严格、那样严肃、那样一丝不苟。坚决反对别人包办代替。
(6)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读书期间,每天行动都按严格的时间表执行:早晨五点起床,七点钟出去散步,接连30年没有改变这个规定。当地的一些居民就按他的行动来校对时间。德国大诗人海涅曾经这样说:“我已经不相信城里大教堂的自鸣钟能胜过它的市民康德了。”
是什么力量使康德30年如一日地这样做呢?就是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鲁迅先生坚持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直到逝世前才停笔。
周峰,13岁就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岁赴美读博士研究生,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量化的学习习惯:他认识汉字,记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是走亲戚串门也从不间断,一年下来3000个常用汉字记住了,3000个英语单词记住了。
定时的学习习惯,周峰该学习时学习,该玩的时候玩,自觉遵守,从不用别人提醒。比如到了听英语的时候,他准时打开录音机。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周峰学习起来全神贯注,思想从不开小差。
地质院的李汉青老先生,在辅导孩子学英语时,要求孩子抓住三个时间:早饭前半小时,午饭后半小时听录音,晚饭后半小时练口语。学习英语关键是听和说,学习英语又贵在坚持,半小时看来时间不长,可是持之以恒,就功到自然成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执行起来要坚决果断,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过重复训练,不断强化,一直到这种行为成为自觉行为,成为条件反射,如果行为改变了,就觉得心里不舒服。就如同烟瘾大的人,半天不吸烟就难受,又如酒鬼见酒不喝就心里痒痒,如果达到这个程度,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件无价之宝,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
初一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很多,这里略说一二:
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家长对孩子加强教育,让他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对于商人,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农民,时间就是粮食,对于学生来说,珍惜时间就是成绩,就是知识,就是能力。学习上的成功就是时间的积累和个人勤奋的结晶。要教育孩子有效地运用时间,让孩子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7)培养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的兴趣。
下面讲两个家教小故事。
雷雷觉得今天的书包格外重,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站在自家门口,他迟疑了半晌才打开门走了进去,爸爸正在低着头擦皮鞋,他知道雷雷领成绩单回来了,头也不抬地问:“考了多少分数?”见雷雷没有做声,爸爸已经觉察到了什么,站起来走到雷雷跟前,一把抢过书包,将成绩单翻了出来。雷雷感到大祸临头了。爸爸顺手操起扫床的刷子对雷雷又打又骂:“上回你是门门不及格,这回又是老样子,老子今天要好好收拾你!”妈妈下班后,气得睁园了眼睛,骂雷雷没有出息,给他丢脸。雷雷象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任父母打骂,他心中好伤心、委屈,原来爸爸平时说疼他、爱他的话都是假的,他们只喜欢高分数。在今后的日子里尽管家长看的再严,抓得再紧,雷雷对搞好学习已不在抱什么希望,因为爸爸妈妈说他笨,他自己也觉得笨了。孩子没了自信,是多么危险!
低头走路的明明和正准备出门的妈妈撞了个满怀,明明没精打彩地和妈妈打了个招呼,径直走进了家,妈妈还以为明明身体不适,跟上来问他哪里不舒服,明明眼泪几乎掉下来,他掏出成绩单交给妈妈。妈妈将成绩单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拉着明明手说:“你的主课成绩不及格,你心里难过,是吗?”明明点点头,妈妈笑了笑说:“你看你的绘画、音乐、体育成绩都不错,说明你不笨,能把功课学好”。明明抬起头,妈妈接着又说:“等爸爸回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把你的主课抓上去”。明明的脸开朗了。
同样是对成绩不好的孩子,两位家长两种态度,一种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一种是打击泯灭孩子的自信心,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考试成绩不光牵着孩子的心,也连着父母的心。父母希望孩子拿满分,哪个孩子不想当优等生?可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基础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孩子难事事如愿,也绝不可能大家都齐头并进,成绩有差别是天经地义的,成绩没有差别倒成了怪事,成了不正常。一个孩子受了挫折的时候,正是需要大人帮助的时候,这时父母再不去帮助他,谁能去帮助他,父母不帮他,他就到无援而孤军作战的境地,他该多难呢?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表示对孩子的同情,进而对孩子进行安慰,其次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并采用有力的措施帮助孩子赶上去。
这时,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孩子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绝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这时需要的是鼓励再鼓励,孩子有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有了一点小成功,就还会有进步,孩子由一个个小进步,慢慢会变成大进步,一个个小成功就变成一个大成功。过去常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今天有人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哪一种更有说服力呢?我认为是后者。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做一个好孩子,不愿意做一个坏孩子,任何一位学生都愿意做一个优秀学生不愿意做一个差学生,这是不是一条真理?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成功,都愿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远离失败的沮丧,因为失败的结果必然是自卑,自卑的结果必然是畏缩不前。孩子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越喜欢,成功的体验越多成功的自信心与能力越强,反之失败的体验越多,失败的困扰越严重越多,孩子必然从失败走向失败。
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帮助孩子从成功开始,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如果让孩子学的开心,孩子有进步,孩子有成功,你这位家长就是一位合格的家长,就是一位优秀的家长,就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家长!
谈谈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和成功是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兴趣是伴随着成功而来的。因此帮助孩子成功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最好方法。
例如:我培养我孙女打乒乓球的兴趣是这样做的。我的指导思想是让她尽快尽早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采取的办法是:每周的特长课我都跟着,教练看着家长这么重视,为了给家长一点面子,就肯定会多跟小孙女练一会,通过练,教练认为小孙女的素质还不错,于是对她比较喜欢。这是第一步,下来我接着这个契机带领孩子多练,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带她到绿景小区退休办练半小时(我和老伴都喜欢打乒乓球)。这样以来,小孙女练球的时间肯定比别的小朋友多,进步自然比别人快,这就使教练更喜欢她了,陪练的时间更多了,表扬的次数更多了,一学期以后孙女就进入了校队。这时,小孙女就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了她打乒乓球的兴趣。
(8)给初一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学习的好坏主要是靠学校老师,老师是主角,家长是助手。但是这个助手也非常重要,家长有责任把孩子的学习环境搞好。这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硬条件,是指学习条件,这里不罗嗦了,我只想多讲软条件。
首先要创造一个全家人共同学习的和谐气氛。在规定的时间里一家人不要相互干扰,不大声说话,不打断孩子的思维。如果只斥责命令孩子去里屋学习,家人在客厅里看电视、打麻将、或者喝酒行令,吆三喝四,孩子学习一定不安心、不专心,他一会儿出来喝水,一会儿出来上厕所,一会儿出来吃苹果,这将会大大降低学习的质量,这一点希望家长切记。
另外,家长的道德水准、文化修养、以及家长的文明的言谈举止,家长的表率作用都十分重要,家长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一个14岁的中学生在劳教所里谈到他失足的原因时说,平时他爱看黄色书刊,而这些黄色书刊都是他父母带回来的。一位读初二的学生税,她爸爸是局长,每天晚上看见家里人来人往,大包小包往家里送东西。她妈就对他说:当“官”的是特殊公民,等你长大了要当更大的“官”,得到更多的特权,一家人什么也不干,也能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位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品学兼优,又加上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师生都喜欢他,认为他是一位前途无量的孩子。可是升入初二后,他变了,消沉了,学习马虎了,作业潦草了,有时还迟到旷课。原来该生父亲是位机关干部,本来工作积极、事业心强。可是后来犯了错误他被奸商骗了,使机关蒙受损失,他受了处分。从此他怒气冲天,牢骚满腹,患得患失,在家和亲友谈社会的黑暗面,常看黄色书刊光盘。长期的耳濡目染,泯灭了孩子的美好的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育不灵了,学校教育失败了。初三毕业不久,他就过上了牢狱生活。
另有一个干部,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并考入了名牌大学。他的做法是:不把黄色文化引入家庭,不把社会不良现象在家中分析、品评,不把工作上的问题在家里处理,他让孩子受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教育,让孩子追求的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道德规范。
以上事实说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另外还有些重要的课题,如《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立大志》、《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里》等等,在这里不能讲了。《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里》,我们已写好了讲稿,等有机会再聊。
帮助孩子搞好初一的过渡的内容很多,这里只拣几个重要的方面讲一讲,仅供家长参考,有不当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亲爱的家长们,只要我们舍得下功夫,多学习家教知识,认真地去指导和引导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初一过渡一定很顺利。我坚信,在学校的领导下,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在全社会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会长成一只只搏击风云的雄鹰!孩子们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多看课外书。这些对学习都有帮助,不要太累,劳逸结合是最好的。
从基础的做起,好的成绩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培养学习的兴趣很重要,重点是上课一定注意听讲啊,课下善于总结,呵呵!祝你天天进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