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涅磐和般涅磐有区别吗?怎么解释?

真心求佛
2025-02-23 14:28:0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佛海慈航(佛门基本原理解析) 19、涅磐和大般涅磐

  佛祖笑道:“那倒不一定。比如眼前的浩劫我就难以摆平。尤其是那个真神,魔力竟然还在我的大般涅磐佛功之上,若是出了须弥神山,连我也不是他的对手。要是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将他引上须弥神山来;或者通过某种方式使他的功力消减一半,我就可以凭借大般涅磐佛功控制他的魔心,从而将其一举成擒。”

  叶昊天的心里顿时轻松下来,当下将五老帝君的备战情况,连同王母的云锦困魔大阵、玉帝的王道轮回玉石俱焚都说了出来,最后问道:“您手下菩萨这么多,干吗不派别人将真神引来?”

  佛祖面色如常,语声却略微低了一点:“为了引他,佛国已经失去二十余位菩萨了。你说的情况我也大都知道,不过就凭那些恐怕还不一定能行。要想灭除真神,除非能找到天下第一的神器开天神斧,这就要看你的了!”说到这里他又提高了声音笑道:“听说牛郎当年被我气得半死,他怎么就看不开呢?谁解荒唐风流债,到头来红粉骷髅,江月空垂!”

  兰儿本来就为牛郎织女很是不平,闻听此言更是差点儿晕过去,可是她又不敢直斥佛祖不对,只好气鼓鼓地道:“这么说,九品莲台已经属于我家公子了!开天神斧已有下落,届时在众仙联手、多种神器轮番冲击之下,即使砍不死真神,总能减去他多半的功力。那时候,就看您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大般涅磐神功了。”说到最后一句,她的语气不由自主地微微加重了一些。

  叶昊天心中一动,紧跟着问道:“何谓涅磐?弟子愚钝,尚请佛祖略加开释。”

  佛祖看看兰儿气鼓鼓的样子,微微一笑,随后转头回答叶昊天的问题:“涅磐指的是‘涅磐寂静’,和‘有漏皆苦’刚好相反。涅磐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只余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磐。涅磐也就是圆寂,圆寂的意思是指达到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这番话讲得极其透彻,不知不觉间,兰儿心中的不平渐渐消失了,禁不住问道:“原来是这样!我一直以为涅磐、圆寂指的都是死亡呢!”

  佛祖接着道:“涅磐的原意为‘被吹去’,指的是佛家到了没有生死的极乐世界,或者具备随时抵达极乐世界的能力。涅磐不同于逝世。很多僧人死了就死了,并没有达到涅磐的境界;有些人虽然活着却已经证得涅磐了。肉体的消失不等于佛法的圆满,失去肉体只是对于极少数佛法修为比较高深的人才有一定的意义,使他们斩断尘缘,顺势进入极乐世界。譬如我自己,当年顿悟佛理的时候只有三十岁,那时候我就达到有余涅磐的境界,从而着手建立须弥神山这方净土。直到八十岁,我才抛弃初始肉体定居在极乐世界之中,达到了无余涅磐,也就是大般涅磐的境界。”

  兰儿听得神往,又问道:“您老的修为已经达到佛法的极致了吗?”

  佛祖摇头道:“佛法修为无止境,虽然都是大般涅磐,我现在的法力比当年强了千倍不止呢。”

  叶昊天心念电转,接下来又问了一个问题:“您老刚才提到用大般涅磐的无上佛法控制真神。弟子想知道涅磐的法力是从哪里来的?跟戒、定、慧的修持有什么关系?”

  佛祖哈哈笑道:“你都已经知道了,还问什么?涅磐是戒、定、慧的延续,是慧的极致。没有戒、定、慧的修持,也就不可能有涅磐!涅磐的法力远在戒、定、慧三种境界之上,假如戒的法力为一,定的法力就是十,慧的法力是一百,涅磐的法力是一千,大般涅磐的法力就是万,甚至亿了!”

  叶昊天终于明白了贝叶上所说的那几句话:“一花一念无量劫,大千俱在一毫端,我纳须弥入芥子,明悟四谛证涅磐。”禁不住心生感慨,赞道:“佛宗的法理的确非常完善,弟子受教了!过两天佛宗交流大会即将开始,诸佛云集必定十分壮观,弟子想在这里住上几天,待大会结束便即下山。”

回答2:

涅盘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

回答3:

般涅槃:
佛教术语,译为入灭。常略曰涅盘。(参见:涅盘)。
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梵云般涅盘。般,此云圆。涅盘,此云寂。”。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也就是说,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译成灭度、圆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安乐状态,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磐也分为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称作无余依涅盘,或称无余涅盘。反之,如果还有烦恼或者肉身留存,则称为有余涅磐。 究竟,佛学大词典的解释是:梵语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盘。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

涅盘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盘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以及无住处涅盘.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与无住处大涅盘.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盘”;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盘”.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盘或是无余依涅盘,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6].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盘”;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依涅盘”.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盘”.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盘,独自享受安乐.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盘也不住着,因此名为无住处涅盘.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的修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