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是什么意思?

2024-11-21 00:43: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般若,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扩展资料:

般若的分类:

1、文字般若:“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句话是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2、观照般若:您仔细看金婆罗华的时候行为就是观照般若,妄想皆无,这时已经远离了分别意识,就是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时候您的心灵境界就是实相般若。

3、眷属般若:这时候您已经成就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所以,其它五度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宇宙万法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所以是眷属般若。

4、境界般若:这时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没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具备这两点的现前一念、当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

回答2:

般若: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扩展资料:

般若智慧获得方式:

1、不断地训练自己

不断地训练自己,训练出足够的强大定力,然后在这定力的作用下,再来看周围世界的人、事、物,才不会有目前的这些分别,才不会有目前的这些反应。

2、禅修体验

通过实际的禅修体验,才能真正明白和掌握般若。所有的般若智慧,都是解脱智慧,都不能通过言语、文字和思考而彻底明白的,只有在不断的禅修过程中,才能一一体验到。能体验到多少,就能解脱多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般若

回答3:

楼主兴趣很广嘛~^_^,呵呵,给楼主找了如下的答案,祝楼主愉快 !~
般若有两种意思,不知道楼主需要哪种:

般若
1
是佛教词语.“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译,意为‘智慧’。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般"字要读为"bo "(阴平).但是更严格的照原来梵文读起来则又不然: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乾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 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如上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两句,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著一点。诸字,连离相也在内的。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的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总是个名在那里布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己上名的当。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著,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次将此心打杀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盘,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众生心,根本是不可得,处处空灵,般若的机用始开,开了灵机,那实相自然而见。所以读般若经,不同余书,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灵机窒碍了。四句偈,是说一行,梵文无行,总成四句,就说有一行也够了,只要你通达其义,能够活用活参,随时随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经要多读,文句熟了,熟了之后,不拘何句,触机即发,听讲时,点到哪一句,忽然明悟,这才是真受用。倘不解义理,如同嚼蜡,一无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读,一面要明解经中义趣,那就近了。近是近于世用了。每日试验,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觉同化,妙用自然而启。般若妙机,以前世种植善根,今生自会启发,心无所执,心自灵活,不同凡见,自然入圣。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轻了他。

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也往往好谈般若。因为功夫不深,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譬如初学医的人,粗知药性,乱开医方,不觉误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于夙世有过一点根器来,否则也谈不出。加以自己无明我见,夹杂在内,自误误人,添诸罪业,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剑,弄得不好,伤了自己,杀了人,还不自知。若要辨别这个毛病,须看出言吐语,是不是有我见在内,是不是有名心法执在内,是不是合凑对方的机而说。如其人不可谈而与之谈,是妄。可与谈而不与之谈,也是妄。自己不可与人谈而谈,是妄。自己可以与人谈而吝法勿谈,也是妄。自己未明其义,见人谈般若无从测知而亦妄加批评,都是妄。至于般若,是圆融无碍,不得著一点心,何况有骄慢心名心胜负心夹杂在内,只看他多所诤论,好世智强辨,即是妄作。所以要谦虚,不可自大。佛对须菩提说,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须陀洹至阿罗汉,自己以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著此念,便落四相,中间菩萨不必说,连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灯佛所,于法也无所得,岂可自以为胜而骄于人么?

-----------------------------------------------------------

2

别名美丽星球

学名Astrophytum ornatum

英文名Monk’s hood ,Decorated astrophytum

科属仙人掌科,星球属

形态习性幼株球形,后长成圆筒形,高可达1米,直径30厘米。球体7-8棱,暗绿色,被银白色呈状毛或小鳞片。刺座黄色有直刺5-11,黄褐至暗褐色,长3厘米。花期夏季,花着生于顶部,黄色,大型,直径7-9厘米,常数朵同开。果实成熟时裂开成星状。性喜阳光,温暖,也耐短期的低温,喜排水良好之土壤,耐干旱。

繁殖栽培该种为星球属中的强健种,栽培容易,繁栽要点与星球同。生长季节工求阳光充足并适度浇水,冬季保持盆土稍干燥,维持温度7-10度。常用种子播种繁殖家生小苗8-10年才开花,因而也有人喜欢嫁接繁殖。

资源分布原产墨西哥。

回答4: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回答5:

是佛教词语.“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译,意为‘智慧’。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般"字要读为"bo "(阴平).但是更严格的照原来梵文读起来则又不然: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乾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 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如上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两句,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著一点。诸字,连离相也在内的。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的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总是个名在那里布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己上名的当。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著,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次将此心打杀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盘,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众生心,根本是不可得,处处空灵,般若的机用始开,开了灵机,那实相自然而见。所以读般若经,不同余书,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灵机窒碍了。四句偈,是说一行,梵文无行,总成四句,就说有一行也够了,只要你通达其义,能够活用活参,随时随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经要多读,文句熟了,熟了之后,不拘何句,触机即发,听讲时,点到哪一句,忽然明悟,这才是真受用。倘不解义理,如同嚼蜡,一无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读,一面要明解经中义趣,那就近了。近是近于世用了。每日试验,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觉同化,妙用自然而启。般若妙机,以前世种植善根,今生自会启发,心无所执,心自灵活,不同凡见,自然入圣。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轻了他。

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也往往好谈般若。因为功夫不深,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譬如初学医的人,粗知药性,乱开医方,不觉误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于夙世有过一点根器来,否则也谈不出。加以自己无明我见,夹杂在内,自误误人,添诸罪业,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剑,弄得不好,伤了自己,杀了人,还不自知。若要辨别这个毛病,须看出言吐语,是不是有我见在内,是不是有名心法执在内,是不是合凑对方的机而说。如其人不可谈而与之谈,是妄。可与谈而不与之谈,也是妄。自己不可与人谈而谈,是妄。自己可以与人谈而吝法勿谈,也是妄。自己未明其义,见人谈般若无从测知而亦妄加批评,都是妄。至于般若,是圆融无碍,不得著一点心,何况有骄慢心名心胜负心夹杂在内,只看他多所诤论,好世智强辨,即是妄作。所以要谦虚,不可自大。佛对须菩提说,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须陀洹至阿罗汉,自己以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著此念,便落四相,中间菩萨不必说,连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灯佛所,于法也无所得,岂可自以为胜而骄于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