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识
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他主要的功能就是保存种子,所以也叫一切种子识。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主要由两部分,一部分是记录你过去的善恶业行为,曾经的一切善恶造作的信息皆以“业种”的形式储存在第八识中;另一部分是世界、生命的材料,由这部分种子发生作用,而生起你的生命、你的世界。所以第八识主要就有两部分的功能,一是在缘起“无我”的条件下保证因果轮回,一是在众缘和合的条件下生起我们各自的生命和世界。
第八识与第六七识的关系; 首先,第六七识是从第八识里的种子所生起来的,但他们生起的同时就会有自己的善恶造作,又熏成新的种子储藏在第八识中,实际上是对第八识里的种子作更新。特别是第六识的造作功能特别强大,我们所造的一切的善恶业皆源自他的能动性。
所谓的转识成智,就是以第六识修习无漏佛法的力量,逐渐改变第八识中的种子成分,使善的、无漏的种子力量越来越强,恶的杂染的种子的力量越来越弱,从而最终完全变成纯无漏的善的,这时会由量变发生质变,就可以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为妙观察智,第七为平等性智,第八为大圆镜智。转识成智,并不是把八个识变成四种智,八识依旧存在,但由于这八识的纯无漏的存在,便可以开发出四智的妙用。
其实凡事不用太执着,以平常心处事,一切顺起自然就好了.
上座部佛教没有第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上座部只有六识。
第七识,第八识是后人对佛法的解释,主要是由于后人无法理解业的法则及无我的法则,于是设定了第七识,第八识以帮助理解轮回。
其实业的法则,无我的法则,就好比自然规律一样,自然而然在运转,背后并没有什么包容一切、产生一切的东西。就好比我们硬要说万有引力定律后面有一个储存、产生规律的东西(叫万能力?干脆叫万能的上帝?),或者我们硬要说孟德尔的遗传法则有一个包容一切、产生一切的东西?.........这相当于头上安头。
一、
不可能。
‘八识’的观点是‘大乘佛教’里面的‘唯识宗’持有的观点;
部分见解是:一切物质、意识,都是由心而造,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上座部佛教的观点是小乘佛教;
部分见解是:一切物质、意识是实有存在的;而且,只有第六意识,没有第七第八识;
二、
《楞伽经》里面有详细的‘阿赖耶识’观点的讲解。
回答完毕,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