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其诗多应制、举和之作,但因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称为“上官体”。《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世人谓为上官体。”
2、风骨:陈子昂提倡“风骨”,是对诗歌创作方面提出的美学要求,即诗歌既要有劲健刚直的内容、健康昂扬的感情,又要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生动有力的语言。
3、兴寄:兴,是兴发感情;寄,是寄托。陈子昂提倡“兴寄”,即要求诗歌创作应当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也就是要求诗歌有比兴、重寄托,关注现实、反应现实。
4、杜甫新题乐府:所谓杜甫“新题乐府”,指的是杜甫继承《诗经》、《离骚》重比兴的爱国忧民传统和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所创立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自立新题、独创格调的新乐府诗。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5、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具有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的深曲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即杜诗的潜气内转、波澜老成。
6、新乐府:“新乐府”就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乐府诗的发展。初唐人写乐府诗,除缘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词为乐府,已不被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新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杜甫所作如《悲陈陶》、《兵车行》等,用乐府体制写时事,做到“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后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这种写作方法,同时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7、元和体:指的是元稹、白居易的诗风,有些人专事模仿他们的那些互相唱和的长篇排律,以及留恋光景的短篇,当时也目之为元和体。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8、无题诗:所谓“无题诗”是指诗人作诗别有寄托,不愿标明事题,故意用“无题”名篇;或以篇首两字名篇,篇名不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也叫“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思想贯穿起来,有托与友朋交往的,有寄寓身世感慨的,还有一些兴寄难明、托意在有无之间,颇难指实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爱情的诗。
9、晏欧词派:所谓“晏欧词派”指的是仁宗朝出现的一批词人,他们以宰辅大臣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词作的内容侧重于表现士大夫阶层雍容典雅的生活,自得闲适、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情调温婉端丽,辞采含蓄清隽、气度闲雅;言情缠绵而不儇薄,达意明白而不直露;体制短小,多为小令,基本上是晚唐五代词风的承续,而致意于提高令词的品位,尤着重于句法的变化。
10、慢词:“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乐谱,往往在一个调名内既有急曲子又有慢曲子。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调长拍缓是慢曲的特点。
慢曲的产生并不后于令词,唐代已有一些慢词。慢词一部分从大曲、法曲(皆唐宋的大型歌舞)截取而来,一部分则来自民间。柳永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词人,苏轼秦观等相继而作,慢词遂盛。
11、以赋为词:是柳永作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融合曲辞和赋的长处,把赋体的层层铺叙、处处渲染的笔法引进到词里,将铺排式的叙事和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
12、易安体: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倜傥有丈夫气”。
13、以文为词:所谓“以文为词”,是指辛弃疾把一切文学手段调集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熔铸经史,典故、故实入词;打破词传统的章法、句法,把古文手段寓于词,亦既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化用于词中;议论性强。
14、清空:所谓“清空”指风格而言,“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着色相之谓”(沈祥龙《论词随笔》)。即无论那种题材都选择与清的情思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而不着色相,呈现出以清虚为体而空灵淡远的特征。
15、骚雅:“骚”出于《离骚》,“雅”出于《诗经》,指姜夔用诗人的笔法作词,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能寓意见志,有空灵意趣,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词的“缘情”“体物”向诗的“言志”靠拢,使三者有机结合在完整而统一的艺术形式中。
词是一种诗歌体裁,你可以买一本《诗词入门》或者,多看多背,词和诗一样,也有韵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