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隋唐统治者重视宗教对巩固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隋炀帝时,就奉行佛、道并重的宗教政策;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后;唐玄宗时,道教达到极盛,但同时又封孔子为文宣王;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使佛教达到极盛。整个隋唐时期除唐武宗毁佛外,其余大都奉行三教并立的政策。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也曾把道家学说列为考试内容;国家重大节日与庆典,都要诏三教讲论于朝廷之上,三教也从互相贬低发展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这里需要注意各派宗教之间的互相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②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为适应中国民众心理的需要,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到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宗派为了弥补长期存在的理论分歧,各自根据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和政治需要,对原有佛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整理,从而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逐渐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③隋唐时,对于其他外来宗教一般也不排斥。许多西方宗教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传入中国。它们主要在西域胡商中流传,而唐人信仰的并不多。这些宗教有伊斯兰教、景教等。唐朝前期,对这些宗教都能尊崇,允许它们建寺传教。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内地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