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它具有灵活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教育艺术是不易把握的。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例中得到体现;其次是因为它具有复杂性,涉及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思想特征和个性特点,涉及教育的时间、地点、事件背景和环境气氛,涉及教育者的语言、动作、姿态、表情等等因素。它是各种教育因素微妙的综合,难以作单纯分析。但是,任何教育技巧的应用都离不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时间和空间这四个要素。因此,教育艺术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教育对象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班主任不仅要从科学原理上了解学生的一般年龄特征,而且还要从学习生活细节中熟悉他们由年龄带来的各种微小差异。例如,什么年龄爱打弹子,什么年龄爱踢足球,什么年龄爱跳皮筋,什么年龄爱做艺术体操;什么年龄爱嘻闹,什么年龄爱争辩;什么年龄最相信父母,什么年龄最相信老师,什么年龄最相信书本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教育主动权。
熟知学生的个性对于教育技巧的运用是特别重要的。举例说明:有位性情暴烈的学生常常扰乱课堂秩序,而且顶撞老师,从不认错。我先对他的小吵小闹故意不闻不问,避免轻意“正面交锋”,而是努力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次,正当全班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那位学生突然放飞一只小鸟,惊忧了全班。早有准备的我猝不及防地立刻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使该生当场流泪认了错,从此上课再也不闹了。这里的决窍在于把握了该生的个性特征,在他错误最明显的时候给予批评,使他没有顶撞的借口;在严厉批评中又巧妙地保护该生的自尊心,以削弱他顶撞的动机。如果不熟悉学生的个性,严厉的批评常常会产生相反效果。班主任面对许多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并不容易。但孩子的个性是常有许多外部特征的,我们要逐步培养敏锐的洞察能力,学会透过外部特征去迅速把握内在个性基本特点的本领。
二、教育时机
我们在使用教育语言或作出教育动作,在时间上总有一个最佳点,辅导员要善于选择最适合的时机。有时要善于耐心等待时机,有时则需要在当口上及时作出决断,解决问题。
在个别教育工作中,我们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发现“问题苗子”,立即进行教育。因为“苗子”的出现说明“问题”已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还没有定型,正是进行教育的恰当时机。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过于急躁。例如,一位犯错误的学生准备了许多对付班主任的办法,打算侥幸过关。但我并没有立即找他谈话,甚至显得若无其事。该生暗地观察,觉得捉摸不透,开始坐立不安。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使该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反省,于是更感到错误的严重,原先准备对付班主任的思想防线全部瓦解了。正在这时,我突然找该生谈话,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是需要掌握“火候”的。
在社会生活中和集体生活中,常会有一些偶然的事件在学生中引起反响,激发了他们的某种内心情感。我们要善于观测学生感情的波动,抓住时机“推波助澜”,通过及时组织的教育活动把学生美好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收到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一部好影片感动了学生,我们可以立即组织影评讨论,而不要等学生心情完全平定之后再去组织。我们应当学会这种“即兴辅导”的工作艺术。
三、教育情境
教育艺术不仅要从时间上把握,做到“因时制宜”,还要从空间上把握,做到“因地制宜”。但教育情境涉及的不单是物质空间,而是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结合,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具体教育场景。我们要善于将教育活动安排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气氛之中。
总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十分准确地分析情境,随机应变地利用情境,机智有效地创造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特定的教育。
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对教育对象、教育时机、教育情境准确把握之后作出的机敏反应,它体现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创造性。上述的教育范例实际上都反映了教育机智。
无论是机智的语言还是机智的做法,都有赖于对实际情况的细致观察、敏锐感觉、准确判断和灵活反应。离开了这些,就没有教育机智,就没有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