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什么原则

2025-02-22 12:37: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把孩子当孩子,平等的、接纳的态度和原则。

回答2: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创造性原则。

三师教育直播

回答3:

楼下的,请注意,这是幼儿教育。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格才刚开始发展,具有严重的环境依赖性,探索性极强,同时不能非常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各项生理指标还处于发展状态。所以你说的把孩子当成孩子,平等的接纳的态度,这种回答只是套了个大家现在都在说的标准。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你这个回答只是单纯的社会期待而已。然而实际上你并没有说该怎么把孩子当孩子。而且对于幼儿来讲,“平等的”这个态度是有针对性的,不是一概而论的平等。幼儿成长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请注意是非常大。你不能要求一个吵闹的孩子同样和一个按键的孩子坐在一起看半小时的书,即便他们的年龄,性别都是一样的。这种看似平等的行为实际上却是严重的不平等。
撇开幼儿的生理发展,并且暂时忽略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我们单看幼儿人格的发展就能知道,幼儿人格的形成居然极强的社会学习效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就是说,幼儿的人格发展,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于你去“叫”他做什么,而是你怎么做给他看。所以对于幼儿人格发展来说,环境是尤为重要的,而且这个“环境”,是要站在他的角度上所观测的环境,而不是你眼中的环境。也许你觉得一些很小的坏现象不会影响到他,但是幼儿是极度好奇,极具探索性的,一点点与环境异常的情况他都会发觉,所以哪怕只是一些很小很小的坏现象,只要一直存在和持续着,那对幼儿的人格发展将会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处于生理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期,伴随着各种感知觉的生理成熟,然而大脑却没有身体发展的快,所以幼儿的认知教育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尝试对他们进行详细复杂的解释。他们想要知道,想要了解,想要看,想要听,想要感受,但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更多”而不是“更深”。幼儿伴随着自己感官的成熟,比如视觉和运动协调,他们探索世界的空间就扩张了。他们能看到的地方都会想要去探索。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危险,无论是生理上的危险还是心理上的危险。这个阶段我们教育他们的主要目的,其一是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其二是帮助他们克服他们没有能力克服的危险。但是这种帮助的形式不能与他们“想要探索更多”的这个需求相冲突。比如一个小孩子想要出去玩,你怕他受伤或是被拐走就不让他出门,把他关在家里,这种做法就与他们的需求冲突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带着他们出去玩,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或者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满足他们想要知道“更多”的需求,比如参加兴趣班或是阅读图书。总而言之,对于幼儿的认知教育,我们尽量不采取限制式和剥夺式的方法来进行,无论是在智力方面,还是在情绪方面,都应如此。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幼儿的行为发展。行为发展虽然可以被归为认知发展一类,但是幼儿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元认知系统,也就是说他们无法监控自己的行为,无法自上而下地通过认知系统干预自己的行为模式,而内源性地塑造自己的行为。比如一个成年人可能会为自己制定一份减肥计划,并且不断的坚持,但是一个幼儿你只要在他面前放了他喜欢吃的东西,他就会无止境地吃起来。所以对幼儿来说,行为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行为教育,就只有一个经典理论,那就是新行为主义创始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具体内容我就不讲了,只讲一下要注意的地方。要把操作条件反射应用到行为塑造里,奖励和惩罚就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不要以为惩罚都是体罚,我们不打孩子不代表不惩罚孩子。惩罚是塑造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幼儿来说,剥夺性惩罚比强加性惩罚的效果要更好,而授予性奖励比消除性奖励的效果要好。按照术语来说,就是负惩罚比正惩罚效果好,正强化比负强化效果好。举个例子,一个小孩每次在厕所撒尿都喜欢把尿撒在便池外面。那这种时候你要惩罚他,怎么办。直接一巴掌上去效果可能拔群,但是我们不主张暴力惩罚。那这就有两种惩罚方式,正惩罚的做法就是,每次撒到外面去的时候,就让他去做一件他非常不愿意做的事,比如做作业之类的。负惩罚的做法就是,每次撒到外面去的时候,就不让他做某件他非常喜欢的事,比如看动画片之类的。如此类推强化的正负关系。而且在幼儿行为塑造过程中,强化与惩罚是要一起使用的。比如你想要他不把尿撒到外面,那除了对他把尿撒出去的行为进行惩罚,也要对他把尿不撒出去的行为进行奖励强化,只是奖励强化的方式和程度要斟酌一下。但是有一点要声明的,一旦向幼儿做出惩罚或者强化的许诺,那就一定要言而有信。如果你出尔反尔的话,那你出尔反尔的这个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强化或者惩罚,比如你要是答应他,他达到你什么要求你就给他买什么东西,但是你没有买的话,那对于他来说,“和你达成奖惩约定”的这个行为就受到了惩罚,那下次他可能就不会跟你约定什么东西,或者找各种理由来推诿和逃避,这就会带来其他的问题。所以请一定要记住,如果要使用操作条件反射的行为塑造法的话,一定要言而有信。所以在强化的时候请不要做出自己无法实现的承诺→_→
所以总结一下,对于幼儿的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少说多做的榜样效应,良好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因材施教(针对性,保留个体差异),多推少拦,不要用复杂详细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某些东西,奖惩法则的共用,言而有信。
更多详情你可以去搜一下“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的内容,然后针对你想知道的部分查阅一下,百度学术上应该能找到一些。
另外推荐《Santrock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这本书,我看的是英文原著,有没有中文译本我就不太清楚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