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梅派”艺术的特点是从不强调特点中来体现的。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剧流派一样,在承师前辈艺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发展道路。梅兰芳从吴菱仙所学到的戏,基本都是京剧青衣应工的开蒙戏,从陈德霖、王瑶卿等所学到的也都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老戏。梅兰芳不仅在唱、念、做、打方面,样样精通,在继承前辈艺人的艺术风格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京剧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装、音乐、化妆、舞蹈、舞台灯光等方面,也有改革与创造。
《京派和海派》是鲁迅发表的一篇文章,出自鲁迅文集《准风月谈》。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追求文学独立性的文学流派。它以一种从容、宽厚的古典式审美取向对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进行描写,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小说样式。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 ,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 2 0世纪 4 0年代 ,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 ,在“新诗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 ,使京派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美乌托邦旨趣转向观照战争年代人类非理性的生命律动。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代表 ,“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海派文学的文化内涵。狂欢化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景观和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京派”与“海派” /鲁迅
〔署名“栾廷石”〕
自从北平某先生在某报上有扬“京派”而抑“海派”之言,颇引起了一番议论。最先是上海某先生在某杂志上的不平,且引别一某先生的陈言,以为作者的籍贯,与作品并无关系,要给北平某先生一个打击①。
其实,这是不足以服北平某先生之心的。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梅兰芳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吴下②。但是,籍贯之都鄙,固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处的文陋,却也影响于作家的神情,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此之谓也。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而北京学界,前此固然亦有其光荣,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策动。现在虽然还有历 史上的光辉,但当时的战士,却“功成,名遂,身退”者有之,“身隐”者有之, “身升”者更有之,好好的一场恶斗,几乎令人有“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之 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前年大难临头,北平的学者们所想援 以掩护自己的是古文化,而惟一大事,则是古物的南迁③,这不是自己彻底的说明 了北平所有的是什么了吗?
但北平究竟还有古物,且有古书,且有古都的人民。在北平的学者文人们,又 大抵有着讲师或教授的本业,论理,研究或创作的环境,实在是比“海派”来得优 越的,我希望着能够看见学术上,或文艺上的大著作。
〔一九三四年〕一月三十日。
注释:
①北平某先生指沈从文,他在1933年10月18天津《大公报》发表《文学者 的态度》一文中,曾讥笑上海作家为“海派”,说“海派”在“上海赋闲”,“赋 闲则每礼拜必有三五次谈话会之类”,等等。上海某先生指苏汶,他在同年12月 1日《现代》第4卷第2期发表的《文人在上海》一文中说:“仿佛记得鲁迅先生 说过,连个人的极偶然而且往往不由自主的姓名籍贯,都似乎也可以构成罪状而被 人所讥笑、嘲讽。”
②吴下即江苏苏州;梅兰芳的原籍应是江苏泰州。1930年梅兰芳赴美国演出时 ,美国波摩那学院〔Pmona College〕曾赠以文学博士学位。
③参看《伪自由书》《崇实》一文。
“京”指北京,京剧的“京派”也叫“京朝派”或“内江派”,是指在北京扎根的京剧演员和戏班。是相对“海派”或“外江派”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视基本功的锻炼,严格遵循艺术规则,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的贡献很大。这是京派的优良传统。但有时表现为思想保守,接受新鲜事物迟缓。随着发展这种封闭式思想也正在消除。一般改称“北派”。
旧时,京剧界的宗派思想、师承门户之见很深,从而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两种相对立的艺术流派。海派艺人很难进入北京演出,京派艺人也不屑于与其同流。但是从艺术上来看,京派、海派各有千秋,也都人才辈出。北方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以及“四大须生”,南方则有盖叫天(本名张英杰人称“活武松”)、麒麟童(名周信芳)郭玉昆(人称出手大王)等表演艺术家。在今天,京海两派的森严壁垒已不复存在,且走到了一起同台演出。南北艺人京海两派的艺术交流使京剧表演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另外,京派也指30年代的文学流派,以鲁迅等人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