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穿甲弹AP,属于尖头弹,对付垂直装甲很有效,但是对付倾斜装甲的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会产生跳弹。
而被帽穿甲弹,一般是APC,但是二战当中苏德都很少有纯粹的APC,美军有使用该弹种,东线一般是APBC(空帽穿甲弹,以苏联为代表)和APCBC(空心被帽穿甲弹,以德国为代表)。
被帽穿甲弹属于钝头弹,在钝头外面加了一个被帽,多半来说是空心的,有利于钝头弹的飞行,同时在对付倾角较小(一般以30°倾角为准)的装甲时会产生转正效应,它在命中倾斜装甲后,被帽损毁,但是贴附于装甲表面,更利于钝头弹对装甲的破坏,同时也不容易产生跳弹。
德军的全口径弹基本全部是APCBC就是因为德国发现了该弹种在对付小倾角的装甲时候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苏军开始是使用尖头的AP,但是后来也发明了APBC并投入使用,也是同样的原理。纯粹的APC美军用得多,但是由于其被帽不是空心的,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也改成了APCBC。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重型坦克,相应地研制出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和用于锥膛炮发射的可变形穿甲弹,由于减轻弹重,提高初速,增加了着靶比动能,提高了穿甲威力。由于重型坦克杀上战场,装甲厚度达到150-200毫米。面对这样的"硬骨头",钝头和被帽装甲弹都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次口径超穿甲弹。所谓次口径,是指穿甲主体的直径小于弹径
美军主要使用 被帽穿甲弹,口径主要有75mm、76mm、90mm、105mm,穿甲效果见下表:
只有部分配有穿甲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