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纳兰词的研究,从清朝起就有,比较有名的就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人中原来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而近代比较有名的有徐志摩:“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装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予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被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茶蘼谢尽。”
况周颐也有评价:“ 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
《岁寒居词话》中也有提到纳兰词: “倚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土宅、其年、容若,鼎足词坛。陈天才艳发,辞风横溢。朱严密精审,造诣高秀。容若《饮水》一卷,《侧帽》数章,为词家正声。散璧零玑,字字可宝。”
但以上并不是研究纳兰词的专著或专家,多是涉猎广泛的学者或是词话点评。
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类似“红学”之类的专家。
近年来虽然有不少专家提出开设“纳兰学”,但一直没有明确。 纳兰词研究是新时期清词研究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从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通志堂集》算起,到2002年为止,目前已出版有关纳兰性德诗词文献整理和研究著作有10余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文更是数以百计,《承德民族师专学报》从八十年代初起,就专门开设“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每年发表纳兰性德的研究论文3—5篇,其它各种学术刊物亦不定期刊发相关的研究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国学网站”还专门辟有“纳兰性德研究”的专栏,介绍纳兰性德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邓伟,楚庄,黄天骥,项小玲,张菊玲、宋公然、季祝平、赵晓红等学者对纳兰词也多有研究。
如果对纳兰词近年的研究结果成就有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近25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那上面对于纳兰词纳兰性德思想、题材类型、创作特色、词风成因、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五个方面的概括还是比较不错的。
如果只是从名气上来说的话,一般提到纳兰词能让人一下子想起来的还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发现写的太多了。。。。希望对提问者有帮助。)
[1] 邓伟:词人纳兰性德思想初论[J].辽宁大学学报,1981,(6).
[2] 祝注先.论纳兰性德的思想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6,(2).
[3] 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5).
[4]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社会科学战线,1982,(1).
[5] 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
[6] 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7] 黄士吉.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社会科学辑刊,1992,(1).
[8] 宋效培.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4).
[9] 项小玲.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南平师专学报,2000,(1).
[10] 宋公然.苍凉悲慨写边声,评纳兰性德的塞上词[J].绥化师专学报,2001,(3).
[11] 季祝平.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12] 赵晓红.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思想战线,2000,(6).
[13] 王雯.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谈纳兰性德的咏物词[J].松辽学刊(社科版),1999,(1).
[14] 岑玲.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简论纳兰性德的咏物词[J].遵义师专学报,1999,(3).
[15] 王国玺.清新自然蕴藉秀美.试探纳兰词的美学风貌[J].社会科学辑刊,1993,(2).
[16] 宋公然.略论纳兰词[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1).
[17] 李红雨、关纪新.纳兰词的审美价值[J].民族文学研究,1986,(1).
[18] 陈慧星.谈言情之作纳兰词[J].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1).
[19] 徐培均.言情之妙晶——试论纳兰性德词[A].词学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
[10] 方红心.论试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1).
[21] 李寿冈.纳兰词之谜[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3).
[22] 宋培效.试论纳兰性德的豪放词[J].承德师专学报,1988,(4).
[23] 简茂森.容若词艺散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5).
[24] 朱国民.纳兰词艺术探幽[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4,(2).
[25]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6] 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
[27] 郑孟彤.中国诗歌发展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8] 冯统一.纳兰性德和饮水词[J].读书,1982,(11).
[29] 李寿冈.纳兰词之谜[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3).
[30] 杨勇.论纳兰性德的个性气质对其词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3).
[31] 张弘.纳兰词评价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85,(4).
[32] 张秉戊.纳兰词感伤的心理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1995,(1).
[33] 岑玲.纳兰词感伤风格的文化心理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3).
[34] 方红心.试论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社科版),1984,(1).
[35] 周涛.浅论纳兰性德词形成的根本原因[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3).
[36] 李雷.晏几道与纳兰性德之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7] 华德柱.论纳兰词的忧郁[J].中国韵文学刊,1999,(1).
[38] 任嘉禾.纳兰性德的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专刊).
[39] 宁昶英,佟仁静.纳兰词研究三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3).
[40] 寇宗基.纳兰性德对中国华夏文化的倾慕和求索[J].晋阳学刊,1998,(5).
[41] 孙通海.试论纳兰词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背景[J].民族文学研究,1984,(3).
[42] 简茂森.容若词艺散论[J].华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81,(5).
[43] 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
[44] 简茂森.容若词艺散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