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古刹丛林道场,二祖慧可曾常住夏阳(现称东向阳村)广福禅寺 ,距邯郸市15公里。始建于汉朝,原名光佛寺,据传因当地要冒出一架山,危及百姓,故由蔡怡等三人从印度引进佛教,在此建立寺院。压没山势消除一场灾难。自那时寺院不断壮大,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丛林道场。常住僧人逐渐增多。公元520年菩提达摩从天竺国来到嵩山达摩洞,面壁九年。慧可大师立雪断臂求法,深得达摩大师真经衣钵始称二祖。
慧可大师受祖师教诲,到邺都以北光佛寺安居,后到成安说法台讲经传道,本寺唐元和年间整修壮大,至此光佛寺已成为中原地区的大型寺院。大量常住僧人六百余人。以及来往善众颇多。当时光佛寺占地面积达到140多亩,此时光佛寺改名为广福寺,示以让光佛寺广种福田造福众生之意。
广福寺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宋,传于元、明、清时期。至明嘉庆年间重新修复。由于战乱天灾等多种原因,至清代后期寺院殿堂建筑已损。现发掘不同时代殿堂建筑基础,还掘出大量的门锁三四百只,及不同朝代色彩鲜明的精致陶片龙头龙身等,至今还存有大片的塔林遗址。
原国家佛教协会会长释果亮大和尚的亲师圣贤大师也安本处。广福寺历代兴盛也造就了夏阳村的富饶昌盛,成为中原地区的商贸中心。
慧可在邺都(今河北成安 )既受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但三论宗的学者慧布(518—587)北游邺都时,曾慕慧可而前去叩问禅法,得到印证。北齐天保初年(550)著名禅学者向居士致书慧可请教,并以诗文问答,受到了慧可的许多启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谈到慧可的禅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断臂求法 ”的传说。智炬《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因此“雪中断臂”就成为禅宗一个有名故事而广泛流传。但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说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研究。但后来有关禅学的史籍,如净觉《楞伽师资记》、杜朏《传法宝记》、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等,多承袭法琳说而否定道宣之说,从而慧可这段“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仍为一般禅家所传诵。
慧可又曾用诗句来表达他的禅学见解,他答向居士的函问说:“本迷摩尼是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涅槃)?”这是用简明理路表达出来的禅意。达摩“理入”的根本意义在于深信一切众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归真,就是凡圣等一的境界。慧可继承这个思想,指出生佛无差别的义理,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
从敦煌发现的禅宗文献看来,其中有许多断简残篇被认为是慧可所说的法语。铃木大拙所编《少室逸书》的《杂录》第二之八十一至九十则,即是此类。其中第八十三则关于“忏悔”的故事和《宝林传》卷八所载唐房琯撰《三祖僧璨碑文》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房琯的《僧璨碑文》,记僧璨请慧可为他忏悔。慧可说:“将汝罪来,与汝忏悔。”僧璨觅罪不得。慧可就说:我已经为你忏悔了!《少室逸书杂录》第八十三则的记载和上面的问答形式大体相同,只加上一句僧璨最后答慧可时说“罪无形相可得,知将何物来”而已。
后来宋《景德传灯录》卷三即据此写成这样的一则公案。这种罪性本空的思想,成为后世禅家最乐道的一种说法。由于僧璨有这个体会,慧可才传法给他。
慧可著名的弟子是僧璨 和僧那,但两人在《续高僧传》都没有独立的传记,只在同《传》卷三十五《法冲传》中说到禅宗的师承时,言可禅师后有璨禅师(即僧璨)、惠禅师、盛禅师、那老师、端禅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以上八人,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留下著述的有善禅师(出《楞伽抄》四卷)、丰禅师(《疏》五卷)、明禅师(《疏》五卷)、胡明师(《疏》五卷)。此外远承慧可系统的有大聪师(出《楞伽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宏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等。
僧那,略称那禅师。据《慧可传》:他本是个儒家学者,年二十一岁时在东海(今山东)讲《礼记》和《周易》,有弟子数百人。后来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北),遇到慧可说法,即率领学生十人从他出家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