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农民起义包括: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
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
天理教起义:理教之乱是清嘉庆十八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的武装造反。
苗民起义:古州苗民起义指的是在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的武装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组成的领导集团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扩展资料
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中国的农民起义最后鲜有成功者,多数是被地主或官僚阶级摘了果实。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底层,农民起义一直在政治上是盲目的、没有远见的。从统计角度看,这个阶层缺少真正的领袖。
因此,中国的发展应该以安抚农民为第一要务,而在城市化后,应该是"农民和城市下层平民",这个层面挑起的激烈行动,不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反而会造成社会不必要的动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民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运动
我们知道清朝在康雍乾三朝稳定的统治下,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就是除农业以外的,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明中期以来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不但使粮食问题解决,而且其易种植存活率高等特性,极大解放了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需求也变得越多,手工业服务业开始发展,很多农村的劳动力来到城市工作,有的农闲兼职有的全职。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不被清政府认可,甚至是镇压。清政府认为农民脱离土地,脱离宗法制度就是流民,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一旦有镇压,社会就会有反抗,先是这些脱离土地的农民结成小社,逐渐形成红门这样的帮会,再到天地会这样的反清组织。反抗是不断增大的,这是社会问题导致的。
再者清政府对于社会的变革反应是缓慢的,甚至是反动的。清政府作为典型的帝制王朝统治机器到了此时开始懈怠了,帝国开始的时候制度是严格执行的,到了后来潜规则就代替了制度,再到后来潜规则都不存在了,变成了无规则。本来现有的制度就已经不通行了,这时候脸原有的制度都不遵循了,大家在没有规则的世界就完全乱了,直到某一刻集中爆发。
其实以上两点完全由以下这个原因造成,清朝入关以来实行的是压制汉人士大夫群体,优待百姓,他们对百姓征低税,希望通过控制大部分的农民控制汉人。但是那时候的政治是精英政治,当然现在实际上也是,所以国家的各方面都离不开士大夫群体的,但是清朝却对士大夫百般压制,尤其乾隆不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士大夫的事,凡事他都该乾纲独断,所以乾隆以后士大夫都转向考据,而脱离了实际问题的研究,有人说清末无眼界开阔的士大夫大概就始于这种文化压制,当然清末有无有眼界的士大夫还待商量。康雍乾时代皇帝能力强一点还能维持整个国家,但是之后皇帝能力不足国家就渐渐乱了,清朝不同明朝,虽然蔑视精英阶层始于明朝,但是朱元璋后代也没有当回事,还是设了首辅内阁等机构,即便皇帝不行大臣也可以办事,但是皇帝对士大夫的不尊重,还是让明朝迅速消亡了,足见士大夫群体的重要性,而清朝却把这群人当奴才,他们渐渐的也就唯唯诺诺,不去承担什么责任了,因为皇帝明确说了治理国家不是他们的事,他们只需要照做就行,皇帝只需要听话的奴才。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民怨不断加深,官僚体制的僵化,士大夫群体的沉默,最终导致如潮水般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及义和团等农民运动,大家已耳熟能详,今天我们介绍一个比较小众的农民起义。
景廷宾(1861—1902年),直隶广宗人(今河北巨鹿县),号尚卿,武举人出生。景廷宾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小地主家庭,由于其伯父尚武,因此景廷宾自小便与伯父习武,二十一岁其考取武秀才,三年后又中武举人。由于景廷宾自小与穷苦人家打成一团,所以深知百姓之难,景廷宾对于欺负乡民的恶霸自然也是经常打抱不平,由于景廷宾的正义为民,所以乡民创作了一首歌谣称赞他“景廷宾,英雄汉。既能说,又能干。怜惜穷人恨恶霸,为民除害心也甘。马上打下贺老配,口鼻出血直叫唤。”
景廷宾
庚子事变发生后,面对列强要求的四亿五千万两巨额赔款,在列强不断压榨下的清朝国库早已枯竭根本无力承担,因此清廷开始加派差税。直隶广宗县知事魏祖德随即在“正粮正差”外加派赋税,而在此之前,为赔偿“教案赔款”已经加派了百姓的差税,因此两次加派差税,让广宗县百姓苦不堪言。前有甲午赔款后有庚子赔款,忍无可忍的百姓终于决定反抗清廷的不断加税,1901年,广宗县百姓推景廷宾为领导人,并聚众武装抗税,面对以景廷宾为首的乡民反抗交税,知事魏祖德指责其聚众抗税,并意图反抗官府,要求景廷宾承担所以后果,并着手镇压乡民的反抗,但在景廷宾领导下的乡民众志成城,魏祖德落荒而逃。此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听闻此事后,随即撤换了魏祖德的官职,并开始派兵镇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清政府和列强的双重压迫下,景廷宾率领乡民正式起义,并自称“龙团大元帅”,打出“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起义大旗,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和起义的顺应民心,景廷宾的起义立即获得了山东、河南、直隶地区人民的响应,一时聚数十万之众。
由于起义军里有许多原来的义和团成员,因此起义军不仅战斗力高且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在景廷宾的出色指挥下,清军丢盔弃甲节节败退,并捣毁了无数教堂,面对起义军的进迫,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上书清廷“欲利民,则害民者在所必除。若一味包荒,庇奸纵恶,是无异养痈不治,而终至于溃体裂肤也”。同时,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为防止第二个太平天国的出现,慈禧太后也对袁世凯发出上谕“景廷宾左道惑人,谋为不轨……将该匪首擒获,尽法惩治,务绝根株”并令袁世凯全权处理景廷宾起义。1902年5月,由于人数和武器上的悬殊,在袁世凯所率新军的镇压及德、法、日三国联军的干涉下,景廷宾作战失利,7月兵败遭袁世凯凌迟处死,英勇就义。
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囯”,“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
捻军起义是指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发于黄河、淮河流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战争。19世纪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农民秘密组织“捻党”,以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出路。1851年,河南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等地捻党聚众起义。
云南、甘肃的回民起义以及其他的“白莲教”、“红灯照”等等,规模就小得多了,但也对清王朝的倒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成国起义战争(1854年6月—1864年5月)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等倡议于广东佛山并建都于广西桂平的大成国起义,是十九世纪中期继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在南方爆发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义军横扫粤桂两省,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与反动腐朽的清王朝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在我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绚丽而悲壮的篇章。
洪兵起义为清咸丰四年(1854)夏,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广东天地会发动的一次反清起义。起义军自称“洪兵”,即洪门造反军之意。因以红旗为标志,亦称“红兵”。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为行店工人、农民、下层知识分子、无业游民和兵丁等。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发布讨清檄文、文告,历数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提出建立一个尧舜复出的“公平正直之世”。并推陈开为盟主,以“太平”为号,建元“嗣统”。
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
清朝有哪些农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
太平天国
回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