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旧唐书·职官志》: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东汉时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亦置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隋代因避隋文帝父亲杨忠讳,改侍中为“纳言”,唐初沿称,后仍复称侍中。《新唐书》:“周制,大宗伯郁人,下士二,掌祼事。汉无郁人,用近臣。汉世侍中微甚,籍孺、闳孺等幸臣为之。后汉邵阖自侍中迁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职省起居,执虎子,盖亵臣也。今侍中位宰相。”高宗曾改为左相,武则天时曾改为纳言,玄宗开元时曾改黄门监,玄宗天宝时又改为左相,肃宗至德时复原名。宋时甚少除授,从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仅五人,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辽、金时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衔,也有专职的,比如辽国的侍中萧思温,拥立辽世宗,金国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衔。元朝时候的侍中职权开始下降,虽然也是丞相加衔,专职的侍中只是礼官、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