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是《桥之美》里的,估计是想说作者认为桥很漂亮,很符合美学标准吧。但是我认为张择端将桥作为高潮不难理解。首先,画卷的题目就是《清明上河图》,那么主题就是描绘清明时节人们从长安街走出来,来到河上,这么一个目的,那么很显然高潮就是描绘河上的情景,而桥当然就在那河上面,所以我觉得与其说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倒不如说是将河作为高潮的。其次,我们细看画中的人物,尤以河上的人们作者描绘的最仔细,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所以也不如说是那些船和人才是画面的高潮。也就是说,桥只是必然的出现在了高潮的部分而已,而不是作者想将它作为高潮。当然,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桥也是重要的,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而且照我看来,作者在画桥的时候是用心观察过的,从桥的下面的结构可以看到构造很复杂,而且作者在画桥的时候将透视效果也想得很周到,这在中国画里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