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朝一直以国富民安而闻名。
1792年9月26日,以乾隆过寿为契机,英国使团前来贺寿。对这个“马克?9?波罗”游记里遍地黄金的神秘东方国家,英国使团一直抱有很大的期待。
然而,登上清朝大陆的那一刻起,发现并没有他们所想的那么好,这里的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长期处于贫穷之中。
使团长约翰巴罗将他的所见所闻记载于册,带回英国。通过这些描述,不由得我们深思。这真的是我们所颂扬的天平盛世吗?
1、有辱人格的礼仪
英国使团到达北京,面见乾隆时,他们都很兴奋即将见到伟大帝国的统治者。
然而,当英国使团用英国传统礼仪向乾隆行礼时,在旁的官员让他们下跪。这是使节们所不能接受的,这是践踏尊严的动作,使节们拒绝了这样的要求。
乾隆皇帝始终认为清朝乃天朝上国、世界中心,其他国家理应臣服于我。从没把英国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一个国家来看待。
2、军队懒散
清朝接待使节中有一项就是操演练兵。本意是威慑他国,让他国看到清朝的强大。
而当使团看到真正的练兵时不由得大吃一惊,英国早已将大炮枪支广泛应用于作战队伍中,而清兵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仅有的几架大炮也是破旧不堪滥竽充数。
清兵们穿着绣花的缎子,看起来根本不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而像是歌剧演员。
3、百姓疾苦
在去往北京水路上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丰衣足食,繁荣富饶的景象。沿岸的建筑都是低矮的茅草房,很少有独立的瓦盖建筑。
每到一处停靠休息,兵队就抓沿岸的百姓来服侍我们。
每当我们将残羹剩饭交给他们时,他们都感激的看着我们。甚至我们泡过的茶叶,他们也视若珍宝,抢夺着泡水喝。
乾隆王朝的确创造了一个政治稳定的社会,然而却遏制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
当乾隆因为诗人含沙射影将他打去文字狱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华盛顿已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
乾隆所谓的盛事,也只不过是对统治阶级的盛事。而百姓早已被打断脊梁骨,在跪拜站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