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三国尚未形成之前,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两股最大的势力想要平安相处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两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争斗。在这场战争中,袁绍不管是在军队还是经济上都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为什么两人争斗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这其中到底是因为什么哪?
首先,两人的思想境界。曹操本人是一代枭雄拥有雄才大略,做事会认真思考;袁绍则理所当然,比较急功近利。在双方交战之前,曹操都会充分的融合所有人的意见而后从中择优从而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反观袁绍做事虎头虎尾,常常独断专行并且往往会将自己的想法作为最主要的实施方向。
其次,两人识人、用人能力。曹操用人往往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判断,一旦认准之后往往会礼贤下士用最真诚的态度去迎接人才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权利;而袁绍虽然手下前期有着不少的人才但却察人不明,比如面对田丰的忠言往往充耳不闻甚至于恼羞成怒发配大牢,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众叛亲离。另外曹操用人从来都是不拘一格,在他的手下不仅仅有自己的亲兵,还有许许多多的降敌将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袁绍则唯亲是用,一直像张颌、高览这样的名将毫无用武之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曹操的胸襟!
最后,两人的才华和谋略。众所周知,曹操不仅是一名军事家、政治家,本身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反观袁绍,在军事上具有一定能的才华(但为人实在太过于刚愎自用)但其他方面就与曹操相差太远了。在战场上,曹操往往能后根据战场瞬息万变,抓住自己最有利的形式和敌军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战斗;袁绍则常常墨守成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显然袁绍不能够取得成功。
官渡之战曹操军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
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曹操胜在了谋略上。
其实,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的优势远远大于曹操。先说人数上,曹操的几万人马对战袁绍的十几万大军,那曹操绝对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再说官渡这个地方,应该是袁绍的“大本营”吧,在地形的了解上,那袁绍也是有优势的吧!
可是,就是这个占据地利和人数优势的袁绍,还是败了!归根究低,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袁绍他没有!真的,他太自信了,于是乎,太过于轻视曹操,压根没有把人家放在眼里,没有当成一个大敌去对待。你想,战场上轻视敌军,这可是大忌!
再就是,曹操这个人,算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吧,他招贤纳士,手底下有一大批可用之才,可以帮他出谋划策。反观袁绍,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肯听从下属意见,以至于失了人心。
总之,种种因素下,最终导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我来告诉大家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这一问尽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中,那十胜非常完美的总结了曹操的为人以及官渡胜利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自然就是张郃许攸投降了!
就如荀彧的“四胜四败”论,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上袁绍远不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