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为民主革命斗争做出了哪些贡献?

2025-02-23 17:44: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宋庆龄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时偕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宋庆龄聪敏好学,思想活跃,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听到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热情欢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她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归国途中经过日本,拜会了她早已崇敬的孙中山先生。

宋庆龄从此就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4年任孙中山秘书。同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10月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从此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在反袁、护法运动中,宋庆龄跟随孙中山往来于上海、广州之间,在韶关、桂林、梧州等地劳苦奔波,协助孙中山从事新的斗争。

1921年,她发动广州妇女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和红十字会,并亲自率领会员到前线慰问。1922年,军阀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她在危急形势下,坚持孤身留下吸引敌人,让孙中山先行离开险地,表现出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卓越胆识。此后,她参与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林祖涵等,以及列宁所派使节马林、达林、越飞等商谈。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国民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她积极支持、坚决拥护孙中山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她向国内外介绍了孙中山遗嘱,并决心继承遗志,奋起完成其未竟事业。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她坚决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对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斗争,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7年初,她在汉口创办妇女政治训练班,培养妇女干部,又同何香凝组织红十字会,发动慰问伤兵运动和策划战时救济工作。“四·一二”政变后,宋庆龄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等,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在“宁、汉合流”前夕,她又在汉口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同背叛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人决裂。

同年8月1日,她和邓演达、毛泽东等二十二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宣言,严正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背叛罪行。同年8月底,宋庆龄为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完成孙中山生前访问苏联的遗愿,出访苏联。在苏、德、法等国期间,她参加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反帝活动,1927年12月在比利时和1929年8月在德国召开的两次国际反帝同盟大会上被选为名誉主席,其后又成为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全力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各党派、团体以及广大官兵的抗日爱国行动。

1938年的“三八”节,她在香港发表《向世界妇女申诉》的论文,控诉日本法西斯以奴隶看待妇女的罪行,号召世界妇女援助中国。在宋庆龄、邓颖超等的努力推动下,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发展非常迅速,促进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妇女友好合作,在武汉抗战中起了它应起的作用。

同年,宋庆龄发起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借此来“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为了这个目标,她领导“保盟”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向全世界宣传抗日,介绍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坚持不懈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

1945年12月,宋庆龄在上海将保卫中国同盟改组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致力于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解放战争时期,她通过各种渠道,给解放区以巨大的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援。

1948年1月,宋庆龄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在国际事务中,宋庆龄在1950年11月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1952年10月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

1981年5月15日,宋庆龄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6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崇高称号。同月29日在北京病逝。著作有《为新中国奋斗》、《宋庆龄选集》和《永远和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