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相关,求高人指教。

2025-04-29 11:09: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现行课程非改不可: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教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着手推出,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教会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
《纲要》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此外,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纲要》提出了具体改革思路:
1、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显然,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必修科目,教学改革正方兴未艾,前景看好。
根据2002年10月1日人民网报道: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刘月霞副处长在昨日召开的高中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透露的一组调查数据:86%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教课方式,62%的高中生从没上过校内选修课……,表明现行的高中课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组调查数据具体为:86%的学生不喜欢以老师教授为主的讲课方式;69%的学生关注自身的基本知识及创新能力;62%的学生从没学过选修课;72%的学生没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书面作业。
通过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刘月霞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现行高中课程的痼疾。据刘月霞透露,高中新课程方案思路是,教材内容涉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等实用性内容,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重视基础知识,课程更加丰富,体现多样化选择性。同时倡导学生自订学习计划,实行学分制,赋予学校开发课程自主性。(二)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中学校园:
据《南京日报》报道,最近教育部官员透露:酝酿中的新高中课程不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而是教育理念、制度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学校资源利用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这比现行课程有很大变化,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前者分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等8个学习领域,分60个大模块若干小模块。由此,课程改革浪潮正风起云涌,猛烈冲击着中小学校园。一系列新课标和新教材正脱颖而出,今年义乌实行初中课改试点,不久金华大市将推开全市课改试验,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
(三) 目前课程改革的部分动态:
为切实推进课改工程,各界闻风而动,主要可参考如下:
1、书籍类:教育部基教司编写由北师大出版社推出了《走进新课程丛书》系列,包括综合类和各科标准解读;首都师大出版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系列丛书;北师大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华师大学出版社的《学科教育展望丛书》;金华市教科所编写的《金华市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专题学术报告会资料》等。
2、论文类:陈其: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历史教学2000,(5);陈其:《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 从《全日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谈起》,课程 教材 教法 2000,(9);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育研究,2002,(4);张静:新一轮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历史教学2002,(5);陆安: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教学与管理,2001,(12);单怀俊:历史教育的演进:从历史教育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2,(3);马卫东:谈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历史教学,2002,(1);张增强 张桂芳 张静: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2002,(2);陆安: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堂的软着陆,历史教学2002,(4);王苏: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2002,(6);孙军业:研究型课程呼唤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教育发展研究,2002,(5);李玉玲 朱江:《浅析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2(8);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教育研究,2002,(9);黄大龙 丁学东:《课程改革面临的困惑及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9);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9);叶小兵:《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学,2002,(10);及朱汉国教授的报告《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3、网络材料:如K12网种教育资源拦目的课程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在线网的相关内容。
4、大学教材和课程的调整:许多大学着手调整各专业门类的课程设置,逐步走向综合宽泛,例如北京师大在大一和大二不分系科以打好基础,第三年再作分化;同时组织了面向21世纪的教材,极大改变了多年来教材的陈旧老化局面。
5、历史学科动态:其中初中新编历史教科书以有四种,另据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由三门必修课和七门选修课构成,由此初中打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进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部分地区试点,据悉,新的高中课程草案年内有望通过,2004年9月开设高中课程实验区。
(四) 结论:
邓小平同志提倡:“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对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挑战,我们亟待迎接一场“学习的革命”,况且教海无涯,学无止境,由此我们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力求贯彻“大学科观”、“大综合观”、“大教学观”理念,着眼于相关的教、学、考、练诸环节的全新摸索,力求既学好教材又超越教材;既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既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虽然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大家只要敢于和善于挑战自我,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理念,依靠刻苦勤奋以及恰当的教法、学法,经过艰难摸索,真抓实干,那么必将功到自然成,“教为不教,学为自学”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愿为增进素质教育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浪潮中,大家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边破边立,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诚然,教学的优化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高中教学课题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其探讨还刚刚起步,我们坚信只要头脑活,干劲足,功底实,技能全,通过扎实努力,相信我们附中的教学必将在新世纪焕发青春,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并把她作为贡献给校庆五十周年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