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椁、坟、墓四个字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025-02-23 17:34: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是人们避不开的问题。

有生就有死,活着的时候,锦衣玉食,名门豪宅;死了之后,自然不可能直埋黄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所以人类不仅在生前很讲究,身后也是有预定俗成的规矩。

首先就拿坟和墓来说吧,很多看官会把这两个字混为一谈,认为说的是一个东西,但实际则不然。


墓穴地称为墓,《礼记·檀弓上》上说:“古也,墓而不坟”。墓是形声词,从“莫”,是黄昏、夕阳西下的意思。

莫字下面加土字,就是黄昏时候下葬,人到夕阳,入土为安,埋没于草丛之中了。墓地只有埋葬棺椁的坑,上面是平平的,没有土包,象征墓地主人是正常死亡,没有任何冤屈。当然,我们现在的墓地,已经失去这个古老的含义了,大家也不必计较。


坟筑土叫做坟!《礼记》上说:“土之高者谓之坟”,底下葬有棺椁,上面有堆起的圆锥形土包,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比如周武王克推翻商朝后,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的墓地,表示比干死得有冤屈。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现在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含义,我们平常说的祖坟,一般都是用土堆的坟头,并不是因为心中不平、有冤屈才建的坟。


说了外部的这些规矩之后,我们再说说里面的。棺椁棺椁,到底什么是棺,什么是椁!棺棺材,亦称寿棺、枋、寿枋、老房、四块半、十大块,是承载人类遗体的柜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遗体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椁“椁”是指棺材外面的套棺。周代开始,我国开始使用棺椁形成制度,但民间的风俗与制度之间却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周代关于丧葬的礼仪规定,天子要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棺和椁之间一般都不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所以椁就成为一种室,就是平常考古的术语所说的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