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这个专业是什么?毕业后是什么工作?

如题!请详细解释,谢谢!
2025-02-23 05:27:0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IT行业分类是很细的,很多朋友并不十分清楚,很多朋友非常想进入这个行业,但有时觉得不知道如何开始,这里我抛个砖头,供大家批评,讨论,相互有所长进。
IT行业总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
1.网络
2.软件
3.集成电路
如果您希望进入IT行业,那么您先要确定进入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
三个方面的就业方向:
1.集成电路方向,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方向,需要求职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很能通过培训来补充,需要很好的类似于大学教育的培养;这类人才就业面很窄,但如果就业了,其薪水很高(当然要看企业的情况)
2.软件方向,这个方面比集成电路设计在专业上相对宽一些,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也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常规的培训可以使一个没有软件基础的人成为一个软件蓝领,但要成为软件设计人员,还是需要相当的工作与学习时间;这类人才大多就业于软件企业;
3.网络方向,这个方面涉及的面就比前两者宽得多,通过培训可能从一个对网络技术不了解的人逐步成为网络的工程师,因为网络技术是一种更偏向于操作的技术。在就业面也宽得多,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社会的工程,政府、企业都在进行信息化,都需要在网络方面寻找合适的人才进行其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
因此,从就业面来看, 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集成电路工程师
现在社会、学校、企业都兴起了一股软件工程师培养热,这是一种误导,的确我们需要大量的软件工程师,但现在的培训还只是一种软件编写的人员培训,以后这种培训出来的学员是否真正能成为软件开发的主导力量,这还是一个疑问,我们的软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位置留给这些软件CODING人员?
而不同的是,网络工程师却是各行各业所需要的。
什么是网络工程师,我们可以从企业信息化的岗位体系中作一些了解。企业(或政府)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以下四种人:
1.企业信息化主管:负责信息化建设中的目标与方案决策,信息化建设中的方向研究;
2.工程技术人员:负责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建设,包括设备、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
3.运行维护人员:负责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以及基本的开发;
4.操作应用人员:主要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本职工作。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运行的过程来看,一个企业会把建设过程以外包方式交给专业的IT公司来完成,于是一般一个企业不会有IT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说IT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都集中于专业的IT公司;而当信息化系统建成后,企业一般会有一个人,或一个组来负责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这部份人是企业必配的,而且从成本角度来看,企业会招聘一个对网络设备、网络系统、数据库、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以及基本网络开发都有所了解的人来负责其信息化系统,这类人一般叫网管。这类人的知识是水平性的,多方面的,但不是特别专业的。如果当企业真正遇到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一般会让这个网管带着问题咨询专业的IT公司。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工程师的就业面会远大于其它两类工程师。
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称呼为网络工程师的认证培训或培训认证,我们如何来选择呢,我们可以网络技术的系统来分析与了解:
1.网络设备技术,这主要涉及网络的硬件建设,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组局网、广网,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CISCO、NORTEL;
2.网络操作系统,这主要涉及操作系统的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这方向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2000、UNIX、LINUX等;
3.网络数据库,这主要涉及应用于网络的数据库,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SQL和ORACLE等;
4.网络安全,大家不应把网络安全片面的想成对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的安全,其实安全问题在网络的各方面都存在,在这方面国内还没有出现比较好、比较全面的认证;
5.网络管理,这涉及一个局网、广网的综合管理、优化、计费等等,也没有一个综合性的认证;
6.网络应用开发,企业的网站的基本开发、互动性开发,技术有HTML、ASP、JSP、JAVA等等。
这六个方面都是企业信息化必备的因素,所以大家如果要补充自己的知识,可以从这六个方面去补充,自己还要作一个定位,是成为一个全面性的人员,还是专业性的人员。不过如果能在这个方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再在工作中选择一个方向,会更加厉害。
总之,大家应分步确定自己的方向,然后努力在多方向充实自己 .

回答2: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对已有实践的思考和一些理论推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问题,提以下几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整堂课以讲为主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大,而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事实上,包括设备投入在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本相当高,如果只计被辅助课程的目标价值,不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价值,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的小学中被经常采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的整合方面还有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整合问题,也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如何安排和衔接。这个问题近阶段会非常突出。

(3)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专题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及周边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4)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应努力体现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例如,是否需要重选内容、实例、实验、练习等?

(5)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重构)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其以课程整合设计为主要目标的“2061计划”中提到:“如果说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让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更加艰难。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计算机配到教室和实验室,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

(6)适当的教学软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像几何画板、Encarta(一种适合学生的电子多媒体百科全书)显然能在课程整合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应该说至今未取得很大突破。一方面,应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很多可用于教学)。不应该提倡人人做课件,但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科与教育素质和计算机素质兼备的教师参与开发,肯定有利于我国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

(7)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就业方向:
1.集成电路方向,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方向,需要求职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很能通过培训来补充,需要很好的类似于大学教育的培养;这类人才就业面很窄,但如果就业了,其薪水很高(当然要看企业的情况)
2.软件方向,这个方面比集成电路设计在专业上相对宽一些,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也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常规的培训可以使一个没有软件基础的人成为一个软件蓝领,但要成为软件设计人员,还是需要相当的工作与学习时间;这类人才大多就业于软件企业;
3.网络方向,这个方面涉及的面就比前两者宽得多,通过培训可能从一个对网络技术不了解的人逐步成为网络的工程师,因为网络技术是一种更偏向于操作的技术。在就业面也宽得多,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社会的工程,政府、企业都在进行信息化,都需要在网络方面寻找合适的人才进行其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

回答3:

一楼写的很专业了.这里补充一句:就目前中国市场形势来看,学习软件方面的专业相对就业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中国近几年软件人才的缺口还是很大的.这是CCID及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的.

回答4:

信息技术这个专业还好,因为必竟现在很多企业已面向信息管理化.
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技术的.
现在我在当老师
你也可以靠你的选修课,修别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