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禹由治水英雄到政治领袖的转变,使后人深刻地认识到了治国与治水的密切关系。善治国者,必重水利。黄河作为一条灾难深重的河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更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重点。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只所以能够实现全国统一,与其重视水利是分不开的。修筑都江堰、郑国渠,富国强兵,为其统一六国、平定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灵渠的修建,则将南方广大地区纳入秦朝的版图,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汉武帝,不仅重视黄河中游各支流的开发利用,兴建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他亲赴现场指挥黄河瓠子堵口,则在黄河的治理史上留下了千古佳话。清康熙皇帝更是把黄河的治理作为施政的头等大事来抓。曾讲:“听政以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所谓“河务”,即黄河的防洪问题。
其次,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为历朝历代治河者学习、借鉴、应用的典范,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重要的治黄方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治河的理论思想。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懈的探讨,在治黄史上形成的分流、筑堤防洪、束水攻沙、蓄洪滞洪、沟洫拦蓄、人工改道等众多防洪方略,其中不少就是后人在研究、总结大禹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而来的。如分流治河方略的产生,其基本原理就源于大禹治水运用的、原始的排水思想。大禹治水“以四海为壑”。用禹自己的话说,就是“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是通过开小沟将田间的积水排到江河中去,而后再疏导江河使洪水安全归入大海。疏川导河,使大禹治水取得了成功。因此,此法也被后人认为是符合水流自然规律的治水良方。大思想家孟子对此评价极高,他在《孟子∙告子》中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在《孟子∙离娄》中又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到了汉代,鉴于严重的河患,冯逡、韩牧等人相继提出采用分流的办法来治理黄河。此后,又有北宋的李垂、韩贽,明代的宋濂、徐有贞、杨一魁等人主张运用此法治河,从而使该方略得以逐步完善,并在治河史上发挥出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为一项重要的治黄方略。
第三,更重要的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流传着远古大洪水的神话。这些神话所表达的人类战胜洪水,却是仰仗了神的旨意。而只有在中华民族的神话里才有洪水被大禹治得“地平天成”。这是民族的伟大象征,永远激励着我国人民与黄河洪涝灾害进行斗争。另外,大禹的勤苦耐劳,牺牲精神,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三过家门而不入”,也长期影响、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治黄工作者。
当然,被视为神的大禹,在某些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对治黄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在治河史上长期存在的蓄泄之争,就是由于世人尊经崇古,刻意运用大禹“疏”和“分”的方法来解决黄河洪患造成的。直到明代,在长期分流治河失败的情况下,著名治河专家潘季驯在研究黄河河道决、徙的形势,总结前人的治河经验,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后,这一争论才有所缓解,堤防在防洪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才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
第一解决了灾难 第二 最重要改变了治水的思想 以前是光堵,大禹是分流 修建河道
水要治,以便用,为的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