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说说题吧:
①孔子认为“只是能够赡养父母”是不是“孝顺”的全部?结合原文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不是 理由:孟懿子问孔子孝的含义 孔子回答说“无违”,对樊迟解释的时候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在他们在世的时候,用合乎礼节的方式对待他们,等他们去世了,用合乎礼节方式下葬他们,并且用合乎礼节的方式祭拜他们,这样才叫“孝顺”。
②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你也是十五六岁的年纪,谈谈你从中的启示;
启示:人生十五六正是大好青春韶华,我们应该在此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立下远大的志向,勤奋学习,决不能虚度光阴,做将来后悔的人。拼搏奋进,力争上游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就这些吧,应该还可以。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立业,四十就没有不懂的了,五十岁就可以知道天命,六十岁就耳朵顺畅,七十岁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过孟问我孝,我回答说:不要违反父母意愿。樊迟过来,我告诉他:孟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反父母的意愿。樊迟说;为什么呢?我说:活着的时候要以礼处之,死了埋葬时要以礼处之,祭祀的时候也要以礼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