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伏尔泰作评价 一定要详细

2025-04-04 15:55: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伏尔泰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杰出的思想先躯和革命战士,国内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他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

1、对伏尔泰的总评价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说

姜柯认为,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和领袖之一、杰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年轻的伏尔泰因受毕耶尔、贝尔的思想影响,表现出反叛教会的态度,并因讽刺摄政王菲力普而入巴士底狱,他在狱中却写下著作宣扬自由和人道主义。在流亡英国期间,考察了英国革命后的状况,写下了《英国通信集》等著作,批评法国封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回国后,继续写作,鼓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虽然在普鲁士做食客期间完成了美化路易十四的著作《路易十四朝纪事》但他仍然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战土。

1757年后,伏尔泰又写下了《哲学辞典》等著作,并以自己巨大的威望领导启蒙运动。他憎恨教会,决不妥协。他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但他的阶级局限性使其表现的不彻底和温和保守,如主张开明君主制,企图用哲学宗教——自然神论代替现存一切宗教的思想等。

姜柯《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理论与实践》1981年3期)

法国启蒙运动的奠基者和主帅说

胡益祥认为,伏尔泰是属于启蒙运动早期阶段的代表人物,面对法国现状,一心想找出治安良方,历经曲折,追求真理和思想解放,是启蒙运动的奠基者和主帅。

伏尔泰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曛陶,他早年的诗剧中表现出反抗宗教神学的思想倾向,立志不做神学奴仆,以激起人民对教会的仇恨,先后两次被反动政府投入监狱。1726年后,伏尔泰在英国研究了洛克、牛顿的学说,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现实状况,形成了他的“叛逆”思想,反对宗教神学,鼓吹开明专制。回到法国后,他完成了《哲学通信》等著作,颂扬英国的各种自由,揭露法国的社会弊端,思想逐渐成熟。1734年后,伏尔泰又完成了《风俗论》等大量论著,一反基督教传统观点,推倒了《圣经》解释历史的绝对权威,打破了禁锢欧洲史学界的宗教神秘观点,批判上帝创造世界说。1750年后,他寻求开明君主制的愿望在普鲁士打得粉碎,他的思想开始转折,重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走过的道路。在佛尔纳休养时期,形成了他最后一个战斗基地或启蒙运动的大本营,并著述,整理了大批著作,特别是梅叶的《遗书》,在启发人民的思想从宗教迷梦中解放出来,打击基督教会的威信上起了巨大作用。

胡益祥《伏尔泰简论》(《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2期)

2、关于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西方理性主义史学奠基者说

张广智认为,伏尔泰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历史学家,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是时代造就的,他的史学著作:《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史》、《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俄国史》体现了作者冲破旧史学樊篱,显示了时代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这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在史学领域中的真实反映。

伏尔泰对西方史学的贡献,在于他通过史学实践所揭示出的史学理论,为西方史学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次打破独霸西方二千多年的以玫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开辟了历史编纂的新天地,尤其是把文化史引入历史领域。他猛烈抨击宗教迷信,抛弃了神学史观,使史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手中反封建的有力思想武器。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研究,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探索。

伏尔泰作为理性主义史学派创始人,最大功绩在于把哲学或理性精神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广智《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历史研究》1982年5期)

具有矛盾的历史观说

陈乐民认为,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表现他历史观的是《历史哲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认识思维时时出现矛盾。

伏尔泰认为历史传说是由人编排的,诚然都是事出有因,但一旦留传下来以后,就越传越走样,甚至变得十分荒唐,与原来的历史模样相去颇远。如果把历史向前推进到人类起源问题时期,就更不可知了。伏尔泰的矛盾是既想借古史之难辨向愚昧开战,可又难以做到,只好把历史之谜交给“天君”,却又不能心安理得地用理性主义说清“天君”由何而来。因此他既承认上帝,又以嘲之为能事。伏尔泰认为古之初民东西方大体相似,蒙昧时期的迷信乃是人类一定阶段的普遍认识,由愚昧产生迷信,进而产主占星巫卜,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东西方同然。迷信产主神权统治,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超越的,一旦同政权结合起来,就成为暴政。他赞美中国不曾有西方式的“神权统治”,制造出一个理性王国。伏尔泰讲迷信,认为迷信不应进史,应剔除古史中的这类东西,使历史真正成为历史。伏尔泰对《圣经》的剖析,显示了他的人文主义和批判精神,但他仍然不是完全彻底的无神论者。

陈乐民《伏尔泰的<历史哲学>》(《世界历史》1989年5期)

有独到贡献说

孙祥秀认为,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对路易十四时期的历史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与以往的西方史学专著相比有独到之处。

第一,作者注意到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文化精神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把文化的发达与否作为衡量一个历史时代昌明与否的标准,开了文化史研究的先声。第二,作者能站在广阔的历史舞台鸟瞰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不仅注意法国文化思想,也注意整个欧洲甚至中国的精神风貌。第三,作者尊重历史事实,不仅注意文献档案的搜集与鉴别,而且也注意必要的社会调查,尽力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第四,通过对事物的叙述,揭示人物的品质和功过,作者没有脱离历史条件孤立空泛地去议论某人,也没有单纯地纪事,而是把主要人物的活动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对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第五,作者的《路易十四时代》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熔史学、哲学及文学于一体的历史著作。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伏尔泰的思想和世界观有其明显的弱点,如推重美化路易十四,无视东方文化的地位,表现得片面和武断。

孙祥秀《伏尔泰的历史名著<路易十四时代>的特色》(《史学月刊》1986年6期)

3、伏尔泰的哲学思想

冲击宗教神学的自然神论说

杨小平认为,十八世纪法国自然神论的倾向是用自然神论形式来冲击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通过自然观上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来阐明唯物主义立场。伏尔泰认为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乃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不管我下多大功夫去怀疑”,外界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他指出感觉是观点的唯一来源,感觉产生认识。这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伏尔泰认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不存在的,显然是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但伏尔泰把上帝作为世界运动的最初推动者,没有把物质作为唯一的客观存在。伏尔泰所说的上帝不是万能的,同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上帝有天壤之别,自然神论贬低了上帝的地位,他认为一切罪恶俱源于教会所散布的蒙昧主义。这一革命性和斗争情神为后来启蒙学者继承下来。

伏尔泰的历史观仍是唯心主义的,这集中在对宗教问题的自身矛盾中。

杨小平《正确评价十八世纪法国自然神论》《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唯物主义的“灵魂论”说

陈恢钦认为,伏尔泰的思想对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灵魂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论灵魂》一文中,对灵魂理论进行了若干历史考察,发现了灵魂一词是最混乱、最模糊、最空洞的词之一,断定从历史上找不到答案。只有以理性作为基础,才能找出解决灵魂的出路。洛克提出物质可以思想的唯物主义论述给了伏尔泰以启发,构成以对宗教的反叛精神为基础的灵魂理论:灵魂的本性不是思想;人和动物都是机器;灵魂不是实体,最后得出把思想和感觉归结为实体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继承培尔的批判精神,对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展开冲击,在彻底推跨了笛卡尔为代表的一切形而上学的灵魂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唯物主义理论。从伏尔泰经拉美特利到狄德罗构成了一个唯物主义地解决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必然的逻辑链条。伏尔泰在灵魂理论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利用自然科学成就去研究哲学的风气为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恢钦《评伏尔泰的灵魂理论》(《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8〕)

4、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以理性的名义进行思想斗争说

王养冲认为,伏尔泰是法国启蒙学者中第一个“英国狂”。在洛克的经验论和牛顿物理学影响下,伏尔泰认为没有什么能超出经验或与经验实验无关。他否认笛卡尔的体系,却笃信其原则和方法,认为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

伏尔泰首先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的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但伏尔泰并不反对宗教,他是自然神论者,肯定神的存在是自然推理的结果。其次,伏尔泰主张建立一个英国式政府,要象英国政府那样,把王权、贵族权和以下院为代表的民权配置好、调节好,以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才能使国家免受革命的考验。伏尔泰预见到了法国革命,他把避免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能够实行改革的开明君主身上,并希望所有的国家君主都能成为开明君主。其三,要求彻底改革司法,严厉抨击法庭量刑不当。自然的正义高于法律,应该拒绝服从合法权力的非正义的法令。伏尔泰称王法为罪恶,并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历史研究》1984年2期)

借鉴孔子思想作为斗争工具说

程方平认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接受了耶稣会士带来的孔子思想的启发,并以之作为反对教会的武器,最杰出的是伏尔泰。

伏尔泰给予孔子以很高的评价,对孔子的论述特别集中在《道德论》一书中,他把孔子的道德看成唯一正确的为人们所能接受的道德,以此讥讽基督教会的虚伪和卑陋。他赞扬孔子首先因为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的中国”是非宗教的,这使孔子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武器。伏尔泰认为孔子是提倡宗教自由的代表,用孔子和中国来炸开天主教会的森严控制,输入东方的民主自由空气。他认为中国的政权是稳固的,没有宗教来捣乱。欧洲社会中,封建主义和宗教的结合是最腐朽和黑暗的,应效仿中国进行改革。并认为孔子在伦理道德上是伟大的,是现实中的圣人。虽然伏尔泰对孔子的推崇有着具体的分析,但总起来说是臆测和推断的甚至是偏爱。

在十八世纪,伏尔泰等人为了打击封建主义和天主教会,把孔子和中国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既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又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有着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