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最显著的特点,正在于他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特别是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心理,具有极其深刻、透辟的分析和批判。可以说,敦促中国人从‘瞒和骗’的大泽中猛醒,实现精神的真正解放,是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
1918年,“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见之于公众,带来的就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批判别人,而且反省自己也是“吃人”者中的一员。日本鲁迅学家伊藤虎丸先生曾说:《狂人日记》是从“真的人”的立场出发,“去寻求民族灵魂根柢上的全面觉醒。”
阿Q的“奴性”和苟活,“看客”们的麻木,华老栓的愚昧以及“我”皮袍下的“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自觉自省的审视,鲁迅不遗余力地呐喊,必须革新中国国民性中种种劣根性,才能真正摆脱落后衰败的民族命运。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还要“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从没有哪个作家或思想家,像鲁迅这样如此执著、如此严厉、如此精辟地揭示过中国人的精神弱点,同时也直面和解剖自己的内心。这种精神的启蒙,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最深切的昭示。
鲁迅的精神品格极具魅力的一点,就是直面矛盾,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自觉担当起推动时代进程的责任和使命,勇敢向前。鲁迅身上同时体现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吸纳古今中外一切对中国有用的东西,善于各美其美,善于美人之美,更善于把这两种美整合,才能创造出既符合时代特色,又富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才能导引中华民族走向自强。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对国家、对民族深厚使命感和赤子情怀,“踏了铁蒺藜向前进”的勇气,“从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路来”的开拓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锲而不舍的顽强“韧性”,激励、影响了一代代人,也成为鲁迅最令人景仰的精神天空。
鲁迅,看似遥远,却又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你就迟早会与鲁迅相遇。”
“鲁迅不但属于历史的,而且也是属于现在的,更是属于未来的。”如叶圣陶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是文艺型的思想家和思想型的文艺家,并且是批判型、激情型、革命型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各种黑暗的深刻解剖与尖锐批判,是鲁迅一生的主要思想工作和主要思想成就;而其中对中国旧道德的批判(主要在其前期),则是鲁迅批判中国社会的黑暗的核心内容。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