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是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名为「载沣」
载沣于清光绪九年( 1883年)正月初五日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为醇贤亲王奕譞之第五子,母侧福晋刘佳氏。其二兄载湉入继咸丰帝为嗣,继承同治帝入承大统,是为光绪帝。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廿一日,袭封醇亲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家移居什刹海后海北河沿醇亲王府(北府)。
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阅兵大臣。五月,授头等专使,赴德国为庚子德国驻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进行道歉。
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任军机大臣。同年十月,因光绪帝驾崩且无嗣,以其长子溥仪入嗣大统,是为宣统帝,同时被授为监国摄政王,代理朝政。
宣统二年(1910年),载沣遭到革命党人汪精卫、陈璧君等人的密谋暗杀,不过暗杀未取得成功,汪精卫被捕。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6日,袁世凯进言隆裕太后,太后命载沣辞去摄政王职位[1],以醇亲王退归府邸。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隆裕太后颁布《宣统退位诏》,清朝灭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赴东北满州国,月余后返回北平。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受感风寒,于2月3日病故,享年68岁。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满族。北京人。世袭醇亲王。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胞弟,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父。1908年任清军机大臣。同年11月溥仪继位后,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1911年辛亥革命后,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 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奕譞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 光绪十六年(1890)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载沣继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醇亲王载沣答案补充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