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十分精彩的片断。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刘邦、项羽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是他们二人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例如:为了不使我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鸿门宴》中的三个点(主要句子)分别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项羽先杀宋义,后败章邯,使“百二秦关终属楚”,威震诸侯,功高盖世;刘邦则先破咸阳,后降子婴,同样功莫大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读音: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用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释义: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字面意思是别人是刀子和案板,咱是鱼肉
含义是咱就是别人案板上的肉,人家想咋剁就咋剁。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啊。
意思就是全部都由别人说了算,